
一边是静静欣赏的书法爱好者,一边是举着手机边走边讲的视频主播。全国第二届书法小品展览日前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记者在28日参观采访时发现,这一动一静的场面相映成趣,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气象和新韵味。
2.4万余件来稿创历届之最
这是全国书法小品展览时隔12年再度启幕,也是继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第八届兰亭奖之后的首次全国性单项书法展。本届书法小品展收到来稿2.4万余件,数量为近年来专业届展之最。
展陈移步换景很有意境。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经过严格评审,最终遴选出255件优秀作品入展,并在专业展览中首次对拟入展作品进行图片公示,突出导向性、专业性和公正性。
书法这门古老而极富生命力的传统艺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展陈设计颇具巧思,将文人书斋搬进展厅,并在展览空间中引入花道,令观者“移步换景”。
观众在静静欣赏。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展览还在与观众的互动性上下功夫。27日的开幕现场,迎接观者的是机器人导览员。记者在现场观看时发现,展线末端设置了非遗体验区,毛笔、造纸和折扇制作等书法爱好者经常使用的工具,引起不少参观者驻足,还有观众给家人朋友打电话,“过来看看毛笔到底是怎么做的”。
直播缩短观众与作品的距离
相较于大尺幅作品的宏阔气象,书法小品更注重笔墨技艺的凝炼、诗心墨韵的表达和生活哲思的传递。本次展出的255件作品涵盖了不同书风和形制,各具风韵。
入场观众不少。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来自河南的武盼龙,凭借行书写就的苏轼《东坡题跋》二则入展。他说,在学习和创作中,一直把展览作为观察书坛动态、提升创作水平、激发创作潜力、调整创作方向、实现创作价值的有效平台,不断精炼和打磨笔墨,投入书法创作和研究。
现场,和武盼龙抱有同样想法的观展者很多,大家都在细细品味、静静观赏,看到精彩处,不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记者28日在馆内参观采访时,碰到了两组工作室正在直播。
薄宇在进行直播。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薄雅堂的薄宇来自南京,他的直播架子有两部手机,在两个平台同步直播,在线观众分别超过3000人和800人。在浙江作者冯积儒提交的作品前,薄宇独自一人,一边给大家讲解落款和纸张拼接的讲究,一边与观众互动,“不需要买票啊,地铁下来,很近。背个包的话,过一下安检就可以了。”
冯锴在对作品细节进行讲解。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冯锴书画印则是五六人组成的团队一起直播,冯锴的讲解也更为专业,他给大家分析了广东作者欧阳明钰篆书的不同之处,以及湖北青年书法家陈才俊如何写出汉隶的古朴与苍茂。
据了解,本次展览还设置了学术交流、大师讲座与导赏活动,让书法艺术真正走进大众、融入生活,深化上海与全国书法界的交流合作,助力上海进一步提高书法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水平、提升社会服务与文化普惠程度,在地区文化建设中发挥出更加充分的主导作用。
展览展至6月10日。
头图为展览现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