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23日至27日,第30届上海电视节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电视节不仅是对过去三十年辉煌历程的回顾,更通过一系列专业评选、国际交流、产业论坛和市民互动活动,展现出中国电视产业面向未来的开放姿态和创新精神。
创办于1986年的上海电视节,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际性电视节。三十年来,它从“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起步,已成长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视交流平台之一。如今,三十而立的上海电视节,正以更加开放、专业、多元的面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开幕式致敬历史,见证“第一”的诞生
本届上海电视节从开幕式起便充满惊喜。曾主持首届电视节的“燕子姐姐”陈燕华惊喜亮相,回顾了自己在1986年参与首届电视节的珍贵回忆。她动情表示:“当时的压力和紧张,还是历历在目,但每个人都怀揣着一颗野心和一份胆量,因为我们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上海电视节在中国电视史上写下过许多“第一”:
上海电视节诞生于1986年12月,首届名为“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电视节,共有来自16个国家、19个城市的24家电视台参加。主持开幕式的除了陈燕华,还有她的同事叶惠贤,以及美籍华人主持人靳羽西。
1988年10月,上海举办了第二届电视节,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92家电视台、影视公司参加,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一个规模空前的国际盛会”。这一届电视节还首次进行了白玉兰奖评选,也是中国第一次由国际评委进行评奖的节庆活动,巴金担任评委会的名誉主席。
评选体系透明独立,持续树立行业标杆
第30届白玉兰奖共涵盖电视剧(中国剧单元、海外剧单元)、纪录片、动画片、综艺四大类别,征集作品近千部,来自五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纪录片的报名数量增幅达到约10%,成为本届增长最快的类别。
白玉兰奖一向以严格的评审机制和专业的艺术追求著称,是国产剧三大奖项中最具专业性和风向性的奖项之一。本届电视剧单元评委会主席陈宝国表示:“通过今年的入围作品,我能够感受到我们新一代各个岗位上的创作者,在传承以往创作风格的前提下,有很大的突破。”他认为,“今年是电视剧的大年,依然是一个‘神仙打架’的白玉兰颁奖季。”
6月27日晚,白玉兰奖颁奖典礼暨红毯仪式在上海临港举行,获奖名单揭晓:《我的阿勒泰》荣获“最佳中国电视剧”,靳东和宋佳分别凭借《西北岁月》和《山花烂漫时》获得最佳男女主角奖,《山花烂漫时》导演费振翔摘得最佳导演奖。
今年的红毯阵容也被誉为“史上最强”,20位获得最佳男女主角和配角提名的知名演员悉数到场,为电视节增添光彩。评委会成员一致认为,白玉兰奖已建立起一套严谨完整、评选过程专业透明的体系,专家评委和普通观众在审美上也日益趋同,最终获奖作品均为高票当选。
纪录片类别评委会主席、印度导演魏克然指出,纪录片在当下社会意义重大,“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全球的年轻人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问题,纪录片能够帮助大家用真实和原始的方式表达内心深处的故事。”动画片类别评委会主席、美国制片人丽塔·斯特里特也表示,动画片适合表达多样主题,动画创作者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化扩展: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上海电视节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上海电视节的国际化之路,也是中国文化国际化的缩影。
今年,电视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同打造的国际影视市场首次整合“双节”资源,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影视产业的重要桥梁。该市场涵盖IP推介转化、国际合作交流、译制创新、法律服务等多个维度,持续吸引海内外机构关注。
微短剧的海外采购热成为新趋势,部分买家提出明确内容需求,如悬疑、古装、女性向短剧等。有马来西亚买家透露,去年从三家中国微短剧公司购买了120部作品,今年的采购意愿更为强烈。
在“译制为桥 共筑传播生态”高端对话交流会上,来自媒体、影视机构和译制行业的专家围绕AI技术背景下的多语种译制、跨文化传播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会上,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宣布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文化精品出海等方面携手共进,进一步推动中国影视内容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力。
本届电视节还启动了“白玉兰国际推广计划”,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构建中国视听内容全球互通的资源库,运用数据驱动、场景融合和长效机制,显著提升出海效率,力争实现由“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的转变。
聚焦前沿技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电视生态的演进不断加速。从模拟信号到8K超高清,从有线电视到移动互联网,从客厅大屏到手机小屏,电视节始终紧跟行业变革。本届电视节发布六部“超高清创制片单”,并举办“超高清剧集制作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论坛,汇聚导演、制作人、技术专家等多方观点。
导演赵宁宇在分享中指出,超高清不仅是技术的提升,更能让中国故事的美学表达更具感染力,“黄土高原的沟壑、革命年代的质感,都能通过超高清技术成为打动世界的文化符号。”
在IP全链条开发方面,“跨幕叙事者”平台已实现前期推介、中期交易、后期落地的完整覆盖。开市首日,中国作协发布“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涵盖贾平凹《河山传》、阿来《寻金记》、苏童《好天气》等60部作品;上海市作协同步发布上海作家特别推荐榜,成为IP转化热点。
实景落地同样受到关注。“东方乐城”文旅项目在市场内被重点推介,未来将打造融合休闲、潮流与文创的新型空间,为影视IP提供更多落地可能。
贴近市民生活,打造“家门口的电视节”
作为“人民的节日”,本届上海电视节持续拓展文化惠民服务。“白玉兰飘香”线下惠民放映共展映29部佳作、举办41场放映,覆盖全市16个区的19个场馆。特别策划单元包括BBC推出的简·奥斯汀主题影展、《里斯本丸沉没》纪录片放映、动画IP集中展映等。
主创面对面活动也让作品与观众产生共鸣。在俄罗斯纪录片《光影萨哈!》放映现场,有观众表示被片中呈现的俄罗斯风情深深打动,“原来俄罗斯的人们也和我们中国一样非常重视传统节日。”
为全年龄段观众提供沉浸体验的“剧好玩MART”公益市集也首次亮相,融合影视文化与市集趣味,首次开放的国际影视市场展区亦向公众开放。
此外,“花开三十 音你绽放”全民K歌活动吸引超万名网友参与,发布近3万首翻唱作品。电视节与临港新片区合作,推出“电视节专享City Walk”线路,推动影视与文旅融合,激发城市文化活力。6月28日晚,“时光之戒”光影烟花秀在临港上演,为上海电视节三十周年庆生。
三十年来,上海电视节持续发挥其专业性、开放性与引领性,不仅推动了中国电视工业化发展,也在文化“出海”、内容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突破边界。站在时代交汇点上,第30届上海电视节以更高的国际高度、更深的专业深度和更强的文化温度,谱写着中国电视的新篇章。
头图为白玉兰奖颁奖典礼现场。组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