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有部分自媒体账号对上海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连发多篇不实言论,声称展品为“现代仿品”,更质疑埃及古文明的真实性,甚至称“金字塔是近代建成”等,种种伪史论借社交平台之势大行其道,以情绪操控取代证据思维,严重干扰了公众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正常认知,值得警惕。
该展自举办以来受到公众热情追捧,它由上海博物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主办,展出的788件古埃及文物均来自埃及国家官方的文博机构,每一件均配有明确的编号、注释与考证背景,学术依据充分。
与展览火爆形成对比的是,网络上出现了一些鼓噪“西方伪史论”的自媒体账号,对此次埃及文明展品横加质疑。例如有人声称展品“看上去太新”,因此断定这些埃及文物是现代造假品,还有人抛出“金字塔是近代建造的”、“古埃及文明是西方捏造的神话”等极端论点。
事实上,上述言论并非首次出现,而是近年来泛起的“西方伪史论”思潮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否定其他、夸大自我,是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投射。其荒诞论调还包括但不限于“亚里士多德、达芬奇是虚构的人物,蒸汽机、电力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欧洲工业革命窃取了《永乐大典》中的技术”等。
明眼人都看得出,伪史论者完全背离了学术规范:他们大多非考古或文物专业出身,也未亲临现场考察,仅凭个人直观感受就妄下结论。他们罔顾最基本的证据标准,就把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化为少数人的蓄意策划。
这种用情绪替代理性、以臆测取代证据的做法,不仅对历史真相毫无揭示力,反而会侵蚀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对知识体系的信任,但因社交平台一度缺乏监管而传播甚广,为反智言论提供了繁殖的土壤。
值得警惕的是,伪史论者用阴谋论将人类历史简单二分为“西方文明皆伪造、中华文明独正统”,这绝非真正的文化自信,而是一种“低级红、高级黑”,助长了反科学风气。
至于有人质疑展品“看起来太新”,实则是“感官直觉”与“考古事实”之间的错位。在文物研究中,视觉并非判断真伪的标准,考古学家依赖的是地层关系、碳-14测年、材料成分、风化痕迹、工艺特征等多维证据。唯有多学科、多角度的证据共同指向,才能较为客观地还原古埃及文明的兴衰历程。
事实上,这些文物之所以能“近乎完好”地展出,源于:其一,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干燥封闭的墓葬环境,为有机质保存提供了天然屏障;其二,进入博物馆体系后,长期的科学修复与恒温恒湿保护,最大限度减缓了氧化褪色。
因此,所谓的“崭新感”并非造假结果,而恰是科学保护与人类智慧的成果。这种误解暴露出的,是大众对文物学科保护机制的陌生,更是情绪性判断对专业系统的本能抗拒。
伪史言论之所以能在网上获得超乎寻常的声量,并不说明它更“可信”,而是它更“好消费”。在高度碎片化、算法主导的舆论生态中,反智言论往往以更强烈的情绪、更惊悚的叙事、更简化的逻辑冲击公众视野,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幻象式快感。
面对此类荒谬质疑,上海博物馆选择拒绝回应,并非退却,而是对知识尊严的一种维护。透过这场风波,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历史最好的尊重,莫过于尊重事实本身。这一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对待任何文明的历史,无论是埃及还是中国。
正如古老金字塔巍然矗立、不为风沙所蚀,扎根于坚实证据之上的历史真相也终将穿透迷雾,昭示后世。我们有理由相信,谣言终会止于智者,而基于事实与理性的光芒必将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