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开设体育新闻方向新闻学专业的高校,上海体育大学近日召开体育新闻教育40周年研讨会,与会代表共商媒介变革下卓越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转型与未来。
四秩深耕,薪火相传
我国体育新闻教育诞生于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院校——上海体育大学(前身上海体育学院)。1985年,上海体育学院在复旦大学的指导下,在全国高等院校率先试办体育新闻写作班,开启新中国体育新闻教育先河。
第一批体育新闻写作班的16名学员当时已就读本科大三,需要和时间赛跑,用两年学完新闻本科四年的课程。首届新闻写作班几乎摸着石头过河,从零基础起步,当时缺师资没教材,也没完整的课程规划。
1987年4月,创办体育新闻专业专家论证会。上体供图
两年里,这批学员学的都是速成新闻理论知识和基础课程,师资主要是外聘:《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由教材编著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刘海贵教授授课,邵嘉陵、夏鼎铭两位新闻专业教授也先后加入。《体育评论》由著名体育记者、《中国体育报》上海记者站站长颜世雄老师结合一线工作的经历和经验,面授机宜。
1989年,经过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批准,学校正式开办体育新闻专业,隶属于基础理论部。原体育新闻系主任任广耀教授作为老教师代表,回顾了体育新闻教育初创期的艰辛,解析了上体新闻“三大板块、两个结合、一个坚持”的教育理念。面对AI时代冲击,他强调“技术是工具,新闻的灵魂在于深度和温度”,鼓励学子深入赛场、与运动员共情,写出“有血有肉”的报道。
曹竞发言。上体供图
体育新闻专业首届毕业生、《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曹竞,分享了作为上体新闻人的成长轨迹。她欣喜于母校从“学院”更名为“大学”的跨越,见证了体育新闻事业从彩电、互联网时代到新媒体、AI时代的迭代。她表示,上体新闻人始终以“不怕挑战”的精神迎接行业变革,40年来已成为中国新闻界的靓丽名片。她用“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坚持可让世界惊叹”对未来上体新闻学子提出了期望。
学术交流,凝聚共识
从1985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试办体育新闻写作专项班,到1989年正式获批设置体育新闻本科专业,从1994年体育新闻系挂牌成立的第一声铿锵,到2022年构建起“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再到2024年与国际体育记者协会共建奥林匹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战略的落地,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传播经过40年发展,先后为各级新闻媒体、体育机构和文化单位培养了2400余名体育新闻、体育艺术和体育文化传播工作者,成为培养中国体育文化传媒人才的摇篮之一。
1991级毕业生论文答辩会。上体供图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10余所院校新闻专业院(系)负责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骏德,深情回忆了参与体育新闻专业初创的细节。40年前,他帮助学院领导手写起草了“体育新闻专业试点班”的申请报告。他认为,体育新闻教育从“零”起步,到如今已成为特色鲜明的学科,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扎实。他建议,未来要“守正创新”,既要坚守新闻真实性、思想性的内核,又要主动拥抱数字化、智能化变革。
上海市委网信办主任、市社联主席徐炯以“网络传播与专业媒体人”为主题,结合近期苏超比赛传播案例指出专业媒体人须坚守三大核心:一是以“探寻事实”为首要责任,成为受众的“可靠耳目”;二是在传播创意上超越自媒体,既懂技术又通理论,擅用传播学规律提升内容抵达率;三是关注与重视优化思维能力,在AI时代保持专业判断力。
守正创新,谋求破局
在“体育新闻学科发展报告”中,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郑国华介绍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本情况与交叉融合办学特色。体育新闻教育依托媒体创意实验室、国际体育记者协会合作基地、上海全球电竞高等研究院等平台,构建了“岗位要求、课程学习、证书开发、赛事服务”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他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体育+新闻+科技”融合,培养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彰显体育新闻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独特价值。
上体体育新闻校友联谊会成立。上体供图
在卓越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校友论坛上,校友们围绕“媒介变革下卓越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主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更新、实习实践强化、产教融合发展等各方面给出了真知灼见。
上海体育大学校长毛丽娟期待,学校体育新闻教育顺应新媒体的技术发展的趋势,创新体育加新闻再加科技人才培养的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聚集地。
上海体育大学校党委书记李崟认为,学校未来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更鼓励同学们勇立潮头,以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扎实本领,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头图为研讨会现场。上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