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值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高温酷暑并未阻挡人们的“举铁”热情。连日来,在上海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里,前来锻炼的阿姨爷叔不减反增,即使刮风下雨也人流不断。面对不可多得的盛夏“燃脂黄金期”,健身爱好者们如何科学锻炼?这家运动场馆里藏着消暑“妙招”。
7月28日下午3点半左右,一场暴雨突降申城,位于宁国路的大桥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里却热闹非凡。100多平的室内空间被合理规划出体质监测、有氧心肺提升、微循环促进等多个区域,七八位老人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序体验着。
馆长李柠告诉记者,自2021年开业以来,目前大桥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在籍会员超过200人,日均到馆100人次左右。入伏以后,尽管气温飙升,但白天来锻炼的人数和平时并没有太大变化,甚至傍晚6点之后,当热浪渐渐退去,人气反而更旺,每台器械上都是“座无虚席”。
科学先进的智慧化管理系统让老年人夏日健身少了后顾之忧。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年逾花甲的茹先生乐呵呵地当起了“活广告”,“早上做完家务先来跑步机上健步走,午休后再到协调训练机上动一动,天热睡得晚,7点多还要来享受一会儿律动沙发。”最近一段时间,这位忠实“粉丝”几乎每天都来“报到”两三次,比其他季节的频率还高,甚至刮风下雨都没能阻挡他的脚步。“高温天也不必担心,场馆里温度适宜,可以边吹空调边健身,关键器材适合我们老年人,还有专业教练做指导,家人不担心,自己也安心。”
70多岁的乒乓球教练陈先生也是这里的“常客”,“年轻时候就养成了运动习惯,退休后突然闲下来很不适应,一天不锻炼就难受。现在家门口有了惠民健身房,走过来也就几分钟,身边的邻里朋友相互带动,大家的健康意识、健身热情越来越高。哪怕不锻炼,和同龄人聊聊天,也神清气爽。”陈先生坦言,好身体是一家人的福气,儿女既鼓励锻炼又担心受伤,这里科学先进的智慧化管理系统恰恰破解了这份后顾之忧,成为场馆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入伏后,场馆会格外关注会员的身体状态,运动前后都要测量血压。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当天每个来到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会员,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测血压,由专业教练评估身体状况后才能开始锻炼,运动结束后也要稍作停留,待各项指标平稳才能离开。入口处一台AI智能体测一体机,体验者站上去只要完成全套体测项目,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份为其量身定制的运动方案,上面详细标注着适合个体的运动项目、时长与强度。场馆工作人员均具备社区运动健康师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和红十字急救证,他们会不时提醒大家进出场馆注意室内外温差,甚至回家后的饮食、休息都被事无巨细地关注着。这些无形中化为了炎炎夏日里守护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抹清凉。
不只这一个场馆,现场的智慧大屏上实时更新的数据显示,在上海的其他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越来越多的健身爱好者也正陆续走进其中“挥汗”。运营方尚体健康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经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74家,覆盖全市16个区。“我们通过整合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为周边社区的‘银发族’打造家门口的专属健身房,让阿姨爷叔们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能安心享受科学锻炼,就是希望更好地发挥体育‘治未病’功能,推动健康关口前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健’。”
夏天傍晚6点之后,场馆人气最旺,几乎每台器械上都“座无虚席”。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专家建议】
三伏天锻炼要适度适量“悠着点”
除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入伏以来,无论是清晨的公园,还是夜幕下的体育场,上海随处都能看到人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大家通过不同方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不仅是时尚潮流的体现,更是市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
不过,三伏天运动“热辣滚烫”,尽管很燃却一定要适度适量“悠着点”,尤其老年人需特别注意身体状况和环境因素。专家建议,三伏天的正午是最热的时候,市民要避免长时间户外运动,尽量选择早晨或傍晚。
同时注意防晒、及时补充水分,尽量选择室内运动或强度较低的健身项目,如散步、太极拳、低强度骑行等。运动前要注意热身,运动后要进行拉伸放松,帮助身体慢慢“降温”。每次锻炼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 30 分钟以内。此外,锻炼时建议穿轻薄透气的棉质衣服或专业速干衣,避免过于厚重导致出汗后难以散热。
头图为盛夏午后,市民茹先生在大桥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里锻炼。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