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上一根细细的杆子,脚下一条长长的钢丝,没有任何保护绳,靠着仅有的两个道具,阿不都卡迪尔·吾甫尔在5米高空中翻转、倒立、跳跃,一系列动作看得人惊心动魄又忍不住拍手叫绝。作为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副团长,阔别舞台多年的他因为《天山雪》,在这个夏天重拾起“达瓦孜”技艺。
“40岁正是拼搏的年纪,战胜自己就战胜了一切。”上海马戏学校练功房里,豆大的汗珠从阿不都卡迪尔的脸颊滑落,一段险象环生又精彩纷呈的“雄鹰逐梦”故事被娓娓道来。
飞跃4000公里学艺
鳄鱼池上空辗转跳跃
达瓦孜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高空走索”,是维吾尔族绵延两千多年的一种杂技表演形式,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不都卡迪尔就出生在这项民间艺术的发祥地喀什英吉沙县。6岁那年,新疆杂技团在整个自治区招生,听到消息的妈妈为了让儿子能够前往大城市开阔眼界,鼓励他去试一试,就这样,年幼的阿不都卡迪尔跨越4000公里到乌鲁木齐开始学艺。
“两年的基本功打底,腰、腿、顶、跟头都到达一定水平后,团里才会给你开节目。”阿不都卡迪尔还记得,最初挑达瓦孜演员时自己并没有被选中,不甘心的他就趁着课余时间悄悄练习,这一幕恰好被老师看到了,小小少年身上的执着和坚毅打动了教练,一个孩子眼中的“冒险游戏”也就此拉开帷幕。
阿不都卡迪尔在练功房里打磨达瓦孜技艺。颜筱依 摄影
达瓦孜自诞生以来基本保持传统表演风貌,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因此需要极高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我是从30公分的高度开始练,每天至少要在钢丝上走两个小时,稳定了再一点点提升难度和高度。”体能锻炼也不可或缺,因为户外演出很容易遇到刮风、下雨等不可控的天气因素,演员一旦失误只能靠双手保护自己,力量至关重要。
阿不都卡迪尔告诉记者,自己从事达瓦孜表演的30年里,每天保持5小时左右的练功节奏,寒来暑往从未停歇。走过的地方也数不胜数,既领略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曾在都市的钢筋森林间“漫步”,最惊险的莫过于1998年代表中国前往泰国龙虎园表演,30米的高空上,80米长的绳索摇摇晃晃,下方是一片2万条鳄鱼活跃的水域,阿不都卡迪尔只身上阵,翻转跳跃,精湛的技艺惊艳了所有人。
40岁接受新挑战
减重8斤只为更稳一点
随着年纪渐增,近些年,阿不都卡迪尔的工作重心有所转移,演出频率减少了,体力和心理素质也有所下降。然而,今年4月当《天山雪》的演出任务传到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时,这位高空“雄鹰”没有任何犹豫就果断接受了挑战。
演员在杂技剧《天山雪》中展现达瓦孜技艺。演出方供图
这是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联合出品的首部以援疆、润疆为题材的杂技剧,通过2017年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班抖杠节目的创排为切入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屯垦戍边,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青年投身边疆建设,再到破山开道建起中巴公路,一直延续至新时代上海新疆两地杂技人深化文化教育合作……透过主人公王雪峰的回忆,一幅跨越70多年援疆、润疆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
“此前《天山雪》来喀什演出,我专门飞过去看了,当时只顾着欣赏,为沪疆两地的杂技人感到骄傲。此次阵容调整,自己也有幸加入其中,从观众席走到了舞台上才真正体会到掌声背后的精品是怎样炼成的?”阿不都卡迪尔坦言,自己离开一线已经5年,为了找回最佳状态,在舞台上更稳一点,从确定参演的那天开始他每天只吃一顿饭,然后坚持跑步,三个月下来减掉了8斤。
7月中旬到上海进组后,日程更紧了。《天山雪》的执行编导雪克热提·艾依热提透露,为了迎接8月下旬的演出和10月份的十四艺节,最近这段时间,达瓦孜节目团队每天上午先要打磨技术两小时,下午再赶到上海杂技团和剧组一起精进表演,忙得连轴转。
以戏带技克服多项难关
拇指粗细的钢丝上如履平地
记者见到阿不都卡迪尔时,他正在上海马戏学校的练功房里热身,一条5米高、13米长的道具横贯其间,顺着侧面的梯子轻松一跃,阿不都卡迪尔就走上了悬空的钢丝,18厘米和大拇指粗细差不过的绳索不停晃动,他却如履平地,时而下蹲旋转,时而快步前行,仿佛在和自己的“老朋友”叙旧,技艺丝毫不减当年。
阿不都卡迪尔(右)和达瓦孜演员们一起挑战高难度工作。颜筱依 摄影
进入正式排练后,8位演员依次登场,下叉上肩、倒立翻转、运送物资、飞身跳跃……阿不都卡迪尔一边分享着自己的经验,从细节处帮助同伴提升技巧;一边又观察着其他人的表演,悄悄“取经”文武并行。
原来,《天山雪》由13幕21个杂技节目构成,无论是飞天神女的吊环顶技,或是抖杠雄鹰的舞台呈现,个个“高能”,但剧中公认最惊险也最动人的还属“友谊路”篇章的“达瓦孜”。为了再现当年于100多座高耸山峰间修建中巴公路的艰辛,导演要求这个节目不能局限于简单炫技,而要以戏带技。
为此,团队上下突破了达瓦孜常规表演在绳索长度、支点、承重等方面的多项难关,比如“为了表现山崖的险峻,钢丝长度从8米增至13米,由此带来的是松度和摆度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演员既要完成高难动作,还要代入筑路工人的角色情感,惊险度、观赏性和艺术张力大大提升,挑战也可想而知。”
骨折受伤是家常便饭
打开达瓦孜表演的更多可能
雪克导演也提到,一般排杂技剧首先考虑技术,《天山雪》恰恰相反,它是根据剧情再选择技术,这样做其实是给自己制造难题,因为剧中所需要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演员熟练掌握的。比如此次参与达瓦孜表演的8个人虽然都来自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但有6位并非专攻该项技艺,而是从零开始一点点吃下了所有动作。阿不都卡迪尔和艾力尽管有功底,但新加盟的他们在人物表演上经验不足,同样得反复琢磨。
杂技剧《天山雪》中“达瓦孜”节目剧照。演出方供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一刻有了具象的画面。阿不都卡迪尔告诉记者,达瓦孜演员每天都要进行高难度技巧训练,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想顺利完成往往要练习成百上千遍,哪怕穿着靴子,不少人的脚底依然长出了厚厚的老茧,骨折受伤更是家常便饭。杂技本就是高危行业,达瓦孜尤其如此,演员在幕后所有的苦与泪,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走上舞台能够零失误完成表演。
排练间隙,阿不都卡迪尔的脑海中不时闪现出一代代达瓦孜演员表演的场面,从山川到峡谷,从河流到楼宇,如今这项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民间技艺因为《天山雪》又首次进入了镜框式舞台,这让阿不都卡迪尔再次燃起了当年刚刚踏上高空时的热血与激情,也看到了达瓦孜的更多可能。“今年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剧目让更多观众认识达瓦孜,也通过我们脚下那根细细的钢丝,串联起沪疆两地之间浓浓的情谊。”
【匠人心语】
——生而为鹰,惟愿逆风飞翔
记者:您认为“匠心”在达瓦孜表演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阿不都卡迪尔:面对一项挑战极限的技艺,达瓦孜演员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动作背后都是成百上千次的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唯有苦练才能让自己更有底气、有胆量、有信心,呈现台前精准零失误的表演。
记者:40岁重拾“达瓦孜”技艺的动力是什么?
阿不都卡迪尔:一方面源于对达瓦孜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杂技人刻在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就像《天山雪》中所展示的“生而为鹰,逆风飞翔”。
记者:未来有什么梦想?
阿不都卡迪尔:希望培养更多达瓦孜演员,稳稳传承这份技艺,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头图为阿不都卡迪尔在练功房里打磨达瓦孜技艺。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