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7日午夜,当最后一位观众走出展厅,持续十三个月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将在上海博物馆正式落幕。
这场跨越两个炽热夏天的文化盛宴,以277万余人次的参观总量、逾7.6亿元的展览营收和超过300亿次的全网传播量,创造了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总营收和传播总量的世界纪录。展览所带动的城市综合消费更是超过350亿元,被业内称为“一个展激活一座城”的生动范例。
夜色中的上海博物馆,依然人来人往。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一座城托举了一个展
推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350亿元
从2024年7月19日开幕到2025年8月17日闭幕,这场被誉为“史诗级”的展览不仅是亚洲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更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直接合作的顶级文化盛事。
展览的盛况在数据上有力印证。累计接待观众2777966人次,近七成来自外省市,其中超过七成为专程赴沪。展览总营收超7.6亿元,门票收入超过3.2亿元,文创产品和活动收入4.4亿元,共计1200余款文创产品被开发,销量突破300万件。
展览期间加开夜场220次,在最后一周推出168小时不闭馆,创下全球博物馆连续开放的新纪录。与此同时,展览带动了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全产业链消费,以1:48的拉动比例,推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350亿元,直接催生了一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超级引擎”。
展览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得益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综合优势,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在营商环境、消费潜力、文化积淀和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上都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展览提供了坚实土壤。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博物馆行业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与公众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展览的火爆奠定了社会基础。
人们常说“一个展惊艳了一座城”,但此次更像是“一座城托举了一个展”。
“众神巡游”。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从西方叙事到中国解读
超1500名工作人员历时426天筹备
策展方式上的突破是另一关键。以往古埃及主题展览多依赖欧美博物馆的借展,叙事框架也往往以西方为主。而此次展览则由上博联合中埃学者自主策划,提前一年半赴埃及实地考察,从七家重点博物馆和萨卡拉考古遗址精挑细选788件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首次来华。2020年入选“全球十大考古发现”的萨卡拉遗址成果也首次集中展示。
为完成这场文化壮举,中埃双方超过1500名工作人员历时426天艰辛筹备,跨越语言、运输、安全等重重挑战,才最终让法老的珍宝在上海与公众相见。展览由此实现了从“西方叙事”到“中国解读”的转变,为埃及学研究注入了中国声音。
展览不仅是对古埃及文明的呈现,更是中埃文明互鉴的见证。作为中国第一个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埃及与中国的关系历来紧密。2024年适逢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本次大展恰好成为中埃关系跨越式发展的文化缩影。
亚历山大博物馆策展人汉格·埃尔赛义德在闭幕式上表示:“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座桥梁。”她强调,展览不仅展示了古埃及的辉煌,也彰显了中埃两国人民在尊重历史、追求知识和礼赞人类创造力上的共同价值观。
古埃及文明大展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新的文化盛会即将启程
中埃联合开展更深层次的田野考古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下,上海博物馆不断优化服务供给,让公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文化体验。
展览期间,累计举办教育活动6000余场,覆盖观众140万人次;公众讲座、艺术工作坊、社区巡展等形式多样,既普及了知识,也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获得感。馆方还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出VR、AR智慧导览和移动端小游戏《埃及猫神庙》,微信导览点击量超过350万次,使观展不再是被动观看,而成为沉浸式互动。
作为超级IP,古埃及文明展也在跨界合作中释放出巨大能量。东方航空推出“空中博物馆”彩绘大飞机,久事巴士和黄浦江游船联动打造“从尼罗河到黄浦江”的主题线路,锦江集团开发“文博之旅”,宠物友好型夜游“博物馆奇‘喵’夜”更在年轻人中刷屏。这些跨界创新让展览超越了博物馆的围墙,真正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
展览最后一周,上海博物馆举办“168小时嘉年华”系列活动,邀请观众共度“博物馆不眠夜”,举办众神巡游、埃及舞蹈、鼓乐演奏、近景魔术、音乐剧经典曲目演唱等精彩表演,将展览热度推向顶峰。
随着展览闭幕,上博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将联合开展古埃及最早都城孟菲斯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这意味着,中埃文化合作正从展览走向更深层次的田野考古,文明互鉴也将由此进入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系列下一个超级大展正在积极筹备,新的文化盛会即将启程。
这场被誉为“史诗级”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为全球文博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以一连串纪录见证了公众的热情与文化自信,更以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诠释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真谛。展览虽然落幕,但它所开启的文明新篇章,正在从上海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头图为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展览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