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是青春聚会,一边是热血格斗。8月20日至24日,上海迎来年度文体“双顶流”,时代少年团演唱会与UFC格斗之夜同期在徐家汇体育公园举行,8月23日“超级星期六”更实现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三馆齐开。
短短5天,这里一共吸引了超23万人次观众入场,创下该场馆群运营纪录的新高。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的职工志愿者与保障团队,他们用专业、温暖与坚守,托起了这场属于青春与格斗的狂欢。
志愿者郑志羽——
情绪疏导与动线引导的“活地图”
一顶帽子、一个腰包、一把扇子,时代少年团演唱会期间,十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场馆的各个角落。志愿者代表郑志羽平时负责工会工作,他介绍,志愿者由久事体育中心公司各部门的年轻人抽调而来。
“之前德比,观众也很热烈,但他们对场馆很熟悉。”郑志羽说,这次演唱会,观众中有25%是未成年人,很多女孩子只有十四五岁,他们甚至没带手机,紧靠电话手表来与家长联系,面对高温天气和陌生环境,不少小观众容易紧张甚至慌乱,“我们不仅是引导员,更是观众安心的依靠,避免观众因找不到位置产生情绪波动。”
郑志羽接受记者采访。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据了解,针对首次到访观众占比高的特点,场馆方以“用户思维”增设350块标识标牌,配合高德导航临时模块,形成覆盖全区域的“立体导航网”。各处专属地图清晰标注医疗点、卖品点、充电宝租借等关键服务设施;从大门入口到扶梯通道,从看台阶梯到座位区域,方向指引如“地面星光”连缀成线,串联起观众的每一步安心行程。
而在观众无法使用电子地图的情况下,志愿者手中的小扇子就会发挥作用,上面清晰标注了入场和退场动线,方便志愿者清晰地给观众进行解答。
时代少年团演出场景。场馆方供图
每天下午3点钟,演唱会的观众开始陆续进场,郑志羽和志愿者团队提前一小时到岗,每人配发的一个应急腰包,就像是机器猫的“神奇口袋”,内有冰凉湿巾、冰宝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既为自己,也为随时援助观众。发现中暑观众时,志愿者会将其引导至各平台医疗点,由医生提供专业护理和治疗。考虑到女性观众多,志愿者也多以女职工为主,她们随身配备卫生用品应急包,随时为有需要的“她们”提供服务。
演唱会期间,他们穿梭在看台、包厢与无障碍通道之间,像“活体引导牌”一样精准指引,缓解观众的焦虑与迷茫。无障碍通道的6名志愿者,更是穿梭在场馆入口与各看台之间,先后悉心护送68名观众顺利进场就座、安全离场出园。演出结束后,协同民警构建“人流动线缓冲区”,在交叉路口增设机动应答点,引导协助人员就近安全离场。
观众离场。场馆方图
除此之外,“女性友好空间”成为细节关怀的典范,女性卫生间比例提升至85%左右,30个临时移动单厕与6组六厕联体设施科学布设于餐饮区、草坪区等关键节点,移动厕所周转率达每小时300人次,有效化解了大客流如厕压力。些“被看见”“被理解”的关怀,让占比99%的女性观众感受到超预期的尊重。
工程部康亮——
毫米级用电管理“守护光明”
“用电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工程部康亮和他的团队肩负起整个场馆群的电力命脉。他告诉记者,少年团演唱会初始申报的用电量为3900千瓦,经对接优化后,降至3250千瓦,但比五月天等顶流演唱会,依然增长了约50%的用电量。
康亮带领20余名工程人员与60名第三方物业团队,将部门划分为暖通、强电、弱电等五大板块,实施“毫米级”精度完成供电设施全面排查,在活动开始前完成场馆路面修复、地砖损坏更换工作,并改造雨水沟,实现关键配件焕新升级,动态应急预案精准就位。
康亮工作间隙接受记者采访。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为扛住创纪录的用电、网络负荷和用户需求,他们反复修改七版供电方案,工作至深夜11点半成为常态。他们不仅优化用电结构,还通过对舞台进行中央空调技术改造,节省345千瓦电量,减少电缆铺设,提升安全性与环保性。就连UFC精英之路比赛时突发的大屏黑屏故障,也在他们的快速响应下及时修复,保障赛事顺利进行。
工程师们24小时盯守电力数据,电力系统持续稳定输出,确保舞台灯光璀璨如昼、音响系统震撼通透。为满足观众即时分享的社交需求,他们联合运营商新增信号基站,网络覆盖范围与强度提升40%,每日稳稳托住10万+观众直播、刷屏的朋友圈需求。
上海体育馆座无虚席。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高温之下,他们尽一切办法让观众能够得到相对更好的观演体验:体育馆环廊温度恒定锁在26℃舒适区,馆内随座位高度和日照变化智能调节空调送风,配合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打造出“会呼吸”的观演环境。针对体育场的开放空间,购置布设30台雾炮机,并设置了多个冰块降温点,积极缓解现场观众体感。
演出期间,新升级的智慧场馆系统化身“最强大脑”,实时对接公安部门监测入场客流与周边人流,依托信息化手段为入场组织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大客流进场从“有序”进阶至“丝滑”。
服务中心张丹奕:
千件失物、万通来电的“暖心枢纽”
“每一天都是‘双线作战’。”服务中心张丹奕这样形容UFC与演唱会同步进行时的服务压力。她和团队累计处理收集整理1200余件遗失物品,演唱会结束后的8月25日上午,服务中心反而更满,陆续有观众前来寻找物品。
身份证、耳机、雨伞、外套……每一件失物都被编号登记,针对外地观众现场认领急等痛点,推出“票务锁定座位+现场送证到人”的举措,12位观众当场找回身份证的惊喜瞬间,成为服务温度的最佳注脚。
张丹奕在接听电话。受访对象供图
两大活动同时进行,观众和市民的各种问题集中呈现。服务中心日均接听500-600通电话。她和团队运营的“万体火炬徐家汇体育公园便民服务号”成为线上便民利器,提前发布路线指南、实时回应市民咨询,甚至协助找回场外遗失物品。
“晚上12点前,我们基本可及时回复,复杂情况35分钟内反馈。张丹奕说,“对线上求助的市民,我们会同步发送场馆位置照片,辅助其快速定位。”
活动期间,体育公园在原有基础上又新增13个点位,加大降温饮品和食物供应,延长开放至23点,并在家长等候区增设补给站,确保人员离场前随时获取水饮、充电宝等应急物资。在卖品部人手紧张时,张丹奕和同事还主动支援杯装饮料分装,缓解观众渴饮需求。23日下午,张丹奕1点钟就到卖品部帮忙,短短4个多小时,帮忙倒了一千多杯饮料。
记者手记
温度,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同时举办多场大型活动并不罕见,但如此受众迥异的活动在同一时间、相邻地点举行,仍然是对城市管理能力的考验。
从350块新增标识标牌、女性卫生间比例提升至85%,到30台雾炮机降温、家长等候区的贴心补给;从志愿者手中的指路小扇子,到工程部连夜修复平台地砖——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共同织就了一张温暖而坚固的服务网络。
足球公园变成了家长等候区。场馆方图
值得一提的是,保障大型活动的同时,上海游泳馆通过“时空分流”保持正常开放。科学规划园区进出动线,设置活动观众与游泳市民的独立通道,增派10余名引导员在关键节点值守,实现人流交叉“零发生”。活动期间,游泳馆平均每日接待1500余人次,入场高峰与活动散场时段错峰率达90%以上。同时,与园内奥林克林俱乐部丽笙酒店紧密配合,顺利保障来沪的纽约跳水队俱乐部47名运动员与教练员的训练与生活。
久事体育中心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唐玫告诉记者,针对两场大型活动观众群体差异大、时空高度重合的特点,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协同多家单位提前筹划,开展十余次推演,不断优化组织实施方案。针对进出动线、现场保障、观众服务、应急处置等核心环节,反复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多次实地查验。活动期间,又结合现场实际动态调整,只为更安全、更高效、更贴心。
上海体育馆外等候散场的客流。场馆方图
面对23日“超级星期六”三馆同开的压力,采取“错峰调控”策略:协调UFC赛事提前至21时散场,为演唱会观众分流减压。针对演唱会观众特点,开辟两处家长等候区和一个应急处置区,为每场千余名等候家长提供安心空间。这些精准施策,既保障了活动安全,又提升了观演体验。
这场23万人的盛宴,不仅属于台前的光鲜,更属于这些默默守护的职工们。他们用汗水与智慧诠释了何为“上海服务”的温度,何为“精细化管理”的深度,成为这座城市文体融合盛宴中最坚实的后盾。
头图为创下客流纪录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场馆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