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上午,上海博物馆闭馆的清晨,伴随着金属器械的碰撞声,位于南广场入口处,高达2.4米的“美内普塔站像”在工人们的细致操作下,被缓缓吊离玻璃保护罩,正式进入装箱环节。这尊法老雕像自去年亮相以来,已经在这里静静伫立400余天,见证了无数观众的驻足与凝视。随着“埃及展”撤展工作的逐步展开,它也即将启程,奔赴下一站——香港。
“美内普塔站像”原藏于埃及卢克索博物馆,由整块黑色花岗岩雕刻而成。雕像神情坚毅,面庞线条清晰,身躯肌肉紧绷有力,彰显出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工匠高超的技艺。
虽然史书记载中,这位第十九王朝的法老登基时已是六旬老人,但雕像却将他塑造成年轻强健的君主形象,借以展示王权的永恒与理想化面貌。作为“埃及展”体量最大的雕塑,它被特别安置在博物馆南门广场,并配有专门定制的玻璃罩予以保护,成为无数观众的“第一眼记忆”。
“吊装的前提是把文物包裹好,并精准找到重心。”上海博物馆展览部韦刚介绍说。现场,修复团队先为雕像加上多层防护材料,防止吊装过程中出现磕碰。随后,工人们用井绳逐一绑扎,反复确认角度和受力点。
上博古埃及展撤展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记者在现场看见,第一次试吊时,由于重心稍有偏差,雕像轻微晃动,工作人员立刻暂停操作,重新返工。经过数次调整,最终在确保纹丝不动的状态下,雕像才缓缓被吊起,离开玻璃罩子,安稳移至预定装箱区域。这一关键环节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现场气氛紧张而专注。
在外界看来,“美内普塔站像”已是撤展中的“大工程”。但韦刚坦言,这尊雕像体型虽大,却因比例均衡、场地开阔,整体操作空间相对充足。“真正的难点,其实在馆内展厅里几尊巨型雕塑,比如埃赫那吞和图坦卡蒙的雕像,空间局促,转运路径复杂,对团队是更大的挑战。”
目前,古埃及文明大展中“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展厅的撤展已基本完成。整个“埃及展”预计将持续三周,并于9月4日全部结束。随后,这批来自尼罗河流域的文物将启程远行,带着上海观众的目光与不舍,在香港继续讲述古埃及文明的故事。
头图为上博古埃及展撤展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