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年度大展“上海现代”亮相,全景式诠释上海现代化先锋样本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5-09-06 21:34

摘要: 百年潮涌,现代焕新!

近日,上海美术馆年度大展 “上海现代” 启幕。这场汇聚600余件(组)艺术作品的重量级展览,以“红色烂漫”“摩都日常”“海上新潮”三大板块,系统梳理并呈现20世纪以来上海的文化嬗变,解读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基因与人民创造历史的文明密码。


红色烂漫:从精英觉醒到大众美学


展览首个板块 “红色烂漫——从精英觉醒到大众共鸣的先锋性开拓”,以木刻、宣传画、连环画为核心,聚焦上海如何将精英的觉醒转化为大众文化动员,形成独特的东方革命美学。


鲁迅先生发起的“新兴木刻运动”成为刺破黑暗的利刃,其名作《抗议》《阿Q正传》以黑白分明的刀锋,刻画民族的不屈抗争。1949年后兴起的年画、宣传画、连环画,则以明快的色彩和程式化造型,将宏大的政治理想转化为家喻户晓的日常图像,开创了“人民美学”与“劳动美学”的新范式。


在展厅打卡区,艺术名家沈柔坚的经典之作《勤劳起家》占据C位,炽烈的红色与饱满的构图刻画劳动者昂扬奋发的神采,令观者心潮澎湃。这里的每一幅画作不仅记录时代,更成为文化动员的媒介,将家国理想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风景。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摩都日常:混杂性里的创造力


第二板块 “摩都日常——从市井烟火到全球叙事的混杂性共生”,则以建筑、设计、漫画和电影为核心媒介,展现上海独有的“混杂性”特征。


展厅中,海派家具静静伫立,既是生活的注脚,也是创作灵感的种子。铁皮玩具、老唱片、露美高级成套化妆品,带领观众重返“上海制造”的黄金年代。月份牌美女、大白兔奶糖等经典设计,生动诠释上海在实用与审美间的平衡。


林风眠、张光宇等艺术家将西方几何美学与中国吉祥图案融合,让“中国制造”成为享誉全球的审美符号。与此同时,电影则既转译好莱坞叙事,又实验本土现实主义,将弄堂悲欢升华为独特的文化寓言。


策展人项苙苹指出:“今天的‘现代’,是先锋性探索向全民性转化的成果,是中华文化现代性表达的重塑与更新。”正是这种开放而清醒的姿态,使上海现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样本。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海上新潮:流动性的艺术实验


在第三板块 “海上新潮——从文人墨戏到当代语汇的流动性实验” 中,海派国画与现代油画并置,呈现海派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探索与重构。


张大千的《番女掣厖图》罕见亮相,融合敦煌元素,描绘边疆女子与黑厖的动静之美。吴昌硕、吴湖帆、任伯年等海派巨擘的作品悉数呈现。与此同时,“中国现代艺术先驱”庞薰琹的代表作《菊花倒影》《蕉叶水渠》首次在沪展出,见证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关键时刻。


展览还特别收录上海双年展的经典之作。陈妍音的《一念之间的差异》以玫瑰花与倒悬的输液瓶为意象,细腻揭示艺术与情感间的微妙联结。上海双年展的重要节点,折射出中国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定位与价值。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跨越二十年:现代性的再书写


早在2004至2005年,上海与慕尼黑联合推出的“上海摩登”展,便以沪上风情惊艳欧洲。二十年后,“上海现代”以全新面貌回归故里,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认为:“‘摩登’一词自诞生起便超越了‘现代’的一般涵义,演化为上海独有的趋高、趋动、趋新的精神特质。”


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总结道:“上海现代展深刻回应了如何在全球视野与文化本体之间找到平衡。现代性不是单一终点,而是一场多元、开放的重新书写。真正的国际视野,正是源于文化自信与人民立场。”


同期,美术馆将推出丰富的美育活动:艺术工作坊带领观众创作上海主题油画,专题讲座和策展导赏深入探讨上海美术风格的演进与都市文化的互动。此外,文创商店同步上架“铁皮玩具大王”陈国泰的同款手办,包括跑车、公仔、飞机等多种造型,重现童年记忆。


展览由上海美术馆主办,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常熟市文化博览中心(庞薰琹美术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支持。


头图为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衔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视角下的艺...

龙美浦东馆推出新展“橙黄橘绿时”

马勒第六交响曲拉开上海爱乐乐团2...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