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海上生民乐》领衔5部上海原创精品角逐“文华奖”,6轮140场驻演因何热度不减?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5-09-25 14:39

摘要: 自2021年亮相上海音乐厅开启驻演以来,6轮140场演出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海内外观众来沪聆听,《海上生民乐》究竟有何魅力?

刚刚结束澳洲巡演,上海民族乐团又传来好消息,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即将于10月21日至22日亮相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参演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并携手上海昆剧团昆剧全本《牡丹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话剧《觉醒年代》、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上海戏剧学院舞蹈《江南》共4部剧目、一台节目,代表上海角逐第十八届“文华奖”。


自2021年亮相上海音乐厅开启驻演以来,6轮140场演出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海内外观众来沪聆听,热度不减反增,《海上生民乐》究竟有何魅力?


流动的中国美学画卷

兼具艺术创新与文化深度


在导演马俊丰看来,“《海上生民乐》以创新思维重新诠释了国乐表演范式,通过声音、建筑、光影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一个融合听觉、视觉与空间感知的沉浸式艺术场域。”九部作品风格各异,演出中不止呈现有古今中外丰富的民族乐器,更融合了诗歌、书法、国画、京剧、舞蹈等。从宇宙洪荒的悠远神秘到生命之火的炽烈奔涌,从中国书法的狂放写意到水墨山水的空灵意境,从摇滚电声的澎湃律动到世界音乐的色彩斑斓,这些看似迥异的艺术元素在国乐的串联下和谐共生,共同编织出一幅流动的中国美学画卷。


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演出剧照。演出方供图


这不仅是艺术的创新表达,更难得的是每首曲目都承载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精髓。比如开场曲《汲古》以距今九千年的骨笛启幕,将观众带回人类文明的曙光时刻;古老尺八与现代手碟演绎的《水行》,暗含“上善若水”的东方哲学;古筝独奏出《墨戏》,伴随舞动的王羲之《兰亭序》,将中国书法气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多种乐器交响共鸣的终曲《丝路》更象征着不同文明相遇交融的历史图景。


凡此种种,都让古老国乐在当代舞台上流淌出了东方诗意韵律和时代潮流活力,也成为古典音乐当代表达、中国音乐国际表达的最美缩影。


从上海到世界

打破边界引发中外观众共鸣


据统计,自2021年首次驻场以来,《海上生民乐》已经在上海音乐厅完成了6轮140场演出。这意味着,它不仅完成了艺术创新的成功,也打破了传统民乐的受众边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播现象。


在上海本地,该演出已培养出了一批忠实的“民乐迷”。观众张衡五刷《海上生民乐》仍不过瘾,“每次听都像打开一个新的密码箱,总能发现惊喜,这已经成为我每年夏天最期待的文化仪式。”暑期档的外地游客构成另一道风景线,许多家长特意将《海上生民乐》列入上海之行的“必打卡清单”。观众席中不乏“洋面孔”,近年来,许多外国游客利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专程来沪聆听,将其视为“读懂中国”的文化必修课之一。


互联网时代下,《海上生民乐》的影响力甚至走出剧场,登上了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破圈。可以说,《海上生民乐》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群体,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范例。


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演出剧照。演出方供图


反复打磨锻造人才

螺旋式上升永无止境


对上海民族乐团来说,《海上生民乐》6轮140场演出热度不减的背后,既是一部精品剧目的成功,同时也锻造了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乐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如在演奏人才培养方面,每首曲目都配备2-3组乐手,既保证了演出稳定性,又给年轻演员以成长空间,以老带新、以演促练的模式帮助越来越多95后、00后崭露头角,乐团人才梯队愈发完善。舞台管理人才也得到系统培养,近年来,通过《海上生民乐》的演出,上海民族乐团陆续培养了姚申申、彭菲、洪艺桐、龚玉娇4名年轻的舞台执行导演,并制定标准操作流程,从设备检查到应急处理都有详细预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的经验非常宝贵。


“我们的驻演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视觉氛围的营造到细节之处的精雕细琢,每一场每个部门都在持续优化,共同构筑更完整、更震撼的舞台体验。正是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自我超越,让《海上生民乐》始终保持艺术的鲜活与感染力,真正实现常演常新。”团长罗小慈说。


头图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演出剧照。演出方供图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第十五届全运会上海市代表团成立,...

1200余场演出、展览活动!第2...

中国故事精彩开场,故宫昆曲双国宝...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