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为期8天的2025年世界赛艇锦标赛在上海水上运动中心进入最后一个比赛日。与往届不同,这是国际赛艇史上首届真正实现“残健融合”的世锦赛——残疾人运动员与健全运动员同场竞技、共享场地、共筑梦想。
在这场高水准赛事的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他们用专业、细心与温度,为赛事顺利运行保驾护航,成为赛场内外最温暖的“护航者”。
从运动员到后勤,他用经历传递理解
石一飞曾是上海队的一名赛艇运动员,因为长期的训练和比赛,年仅19岁的他比同龄的“小鲜肉”多了几分沧桑。
因伤病与家庭原因,石一飞选择退役,刚刚远离了熟悉的水域,却因为赛艇世锦赛“火速回归”。赛事期间,他负责残疾人赛艇区域的保障工作。从搭建船架、整理船库,到协助残疾运动员上下水、清洗器材,石一飞就像运动员时期一样,清晨5点半就到岗,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石一飞接受记者采访。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他们非常要强,不愿意轻易求助。”石一飞说,他始终秉持“有求助才协助”的原则,尊重每一位运动员的独立性。他特别向记者提到一位来自墨西哥的运动员,没有下半身,每天靠着一张滑板走来走去,仅凭一把黑凳子辅助,就能独立完成所有赛前准备,“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特别感动。”
赛事精彩瞬间。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从运动员转型为后勤人员,石一飞对赛艇的理解更深了一层。“现在是以工作人员的视角看运动员,觉得他们真的很厉害,就像当年别人看我们一样。”他观察到国外选手在技术细节上的优势,也对中国队的表现感到自豪:“我们在进步,未来可期。”
航道转换“隐形指挥官”,保障赛事无缝衔接
身材同样高大的张家程,也曾是一名赛艇运动员。他所在的公司经常出口船艇到国外,不少同事都参与过国外大型赛事的服务工作,张家程也有过杭州亚运会、全国锦标赛等大型赛事的服务经验。
张家程。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世锦赛是单项目的最高规格赛事,保障标准更高。”张家程表示,虽然亚运会规模大,但世锦赛的专业性与竞技水平更为突出。赛事期间,他和团队一起,负责训练航道与比赛航道的快速转换,是赛事能否顺利衔接的关键。每天早上6点,张家程准时到岗,检查航道情况,并负责船艇补给、裁判用品配置等多项任务。
“训练航道和比赛航道的转换工作,必须在15分钟之内完成,这是我们最忙碌的一段时间。”张家程与10人组成的水上保障团队默契配合,确保从起点平台到维修码头的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赛前是最忙的,比赛开始后裁判接手,我们才能稍微松一口气。”
老将坐镇,他是残疾人赛艇的“总协调”
吴阿强是中国赛艇协会委派的残疾人赛艇总协调人,也是上海老体协船艇委员会主任。从1985年参与淀山湖赛艇场地建设,到2004年首次带队参加残疾人世锦赛,再到此次统筹5个残疾人项目的保障工作,他见证了国内残疾人赛艇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吴阿强是赛艇界的“老法师”。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2004年我带着中国赛艇残奥队伍去国外参赛,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残疾人赛艇项目,当时真的被深深震撼了。”吴阿强说,他此后参与过北京奥运会的残疾人赛艇竞赛工作,“早些年的残障赛艇比赛,运动员是和健全人挤在一起,条件有限。”
“我们这片水域有8根航道,还有自由水域和副航道,是亚洲范围内较完善的场地。”吴阿强说,为了保障好首届残健融合的赛艇世锦赛,本次赛事为残疾人选手开辟了专属区域和休息室,船艇分区存放,条件提升了很多,世界赛联主席评价我们“场地条件无与伦比”,为运动员创造了良好的竞技环境。
乌克兰残障运动员。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吴阿强坚持“有需求才响应”的服务原则。“一名乌克兰女选手很要强,刚来的时候不适应,和教练找不到洗船点。后来我观察,这名运动员很刻苦,都是自行抬船和洗船,她最终夺冠也是自身实力和刻苦训练的结果。”
微光成炬,温暖一座城
赛事执行何柳则更像是一名随时待命的“全能选手”,他从今年2月份就开始投入赛事筹备繁忙而琐碎的工作:艇库分布是否合理、竞赛器材定点归置是否规范、运动员淋浴区与称重区的动线是否顺畅——这些琐碎的细节,是世锦赛赛事运行流畅的基础。
拿着对讲机的何柳随时待命。受访对象供图
水质保障是本次赛事的另一大挑战。由于夏季降雨量偏少,淀山湖部分水域曾出现藻类滋生迹象。为达到国际赛艇联合会要求的“二类水质标准”,组委会启动了“水体净化三重方案”:投放食藻虫控制藻类繁殖、安装推流设备促进水体循环、组建24小时水上清洁队。
赛前一周,上海持续35℃以上的高温让组委会紧急调整训练时间。赛事期间,赛事组委会建立了实时气象监测系统,每30分钟更新一次水温、风速和湿度数据,确保训练和比赛安全。
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邵莎莎。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埃及残障选手阿尔哈桑,原本是一名游泳运动员,在河道边等待比赛时,他不停地夸赞,自己在这里比赛没有任何障碍,“比奥运会还要周到”。夺得铜牌的中国运动员邵莎莎同样表示:“希望更多的残障人士也可以像我一样走出家门去融入社会,融入体育,体育真的是可以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石一飞、张家程、吴阿强、何柳……他们是这场国际赛事中无数幕后英雄的缩影,他们一起发光,照亮了赛场,也温暖了这座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默默坚守、专业细致的保障人员,首届残健融合的赛艇世锦赛才得以顺利推进,也让上海在这场国际体育盛会中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与人文温度。
头图为一名工作人员在绑船。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