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丨百年石库门“重生记”:记者探访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修缮背后的故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枫 发布时间:2020-05-10 14:48

摘要: 日前,记者走进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修缮现场,请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公司的一线职工揭秘修复背后的故事。

随着本市各行业逐步走入正轨,近日,位于静安区江宁路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正式启动修缮,这幢经受近百年风雨侵蚀、出现严重损坏的石库门建筑如何修旧如故?日前,记者走进现场,请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公司的一线职工揭秘修复背后的故事。


让老建筑先“站稳脚跟”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位于江宁路673弄4至10号。1927年,中共中央从武汉迁往上海后,鉴于之前由个人携带、保存文电的方式极不安全,在周恩来的建议下,中共中央秘书处租下戈登路(今天的江宁路)恒吉里1141号,辟为阅文场所,专供中央领导阅办文电和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并规定个人不许再带文件回家,由阅文处统一保管。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就提到,1927年中共中央秘书处“还有一个中央负责同志看文件的地方,文件一到,秘书长总要先去看”。这个地方,就是中央机关秘书处旧址,当时,周恩来、项英等中央领导人,经常到这里阅批文电或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幢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石库门是老上海熟悉的“一客两厢”格局(一间客堂东西两边厢房的三开间房屋),经过近百年的居民居住使用,已损毁严重,只有东外立面墙上保存较完好的二座具有欧式风格悬挑阳台,仍残留着些许历史遗貌。上海滩历史建筑修复行家、上海工匠吴公保向记者介绍,“几年前周边房屋动迁,也让它元气大伤,你看,外墙已经有明显的裂缝,房屋内的门窗也七零八落。与之前我们修复的历史建筑相比,它的损坏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这么一幢摇摇晃晃、随时都会散架的“高龄”建筑,修复起来谈何容易?经过反复勘查讨论,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顾雪峰提出,要修复先加固,他根据房屋的损坏情况,度身定制了一套专门的保护方案,通过钢缆、铁板的扦拉等抢救措施对墙体进行整体加固,让整幢建筑先“站稳脚跟”,然后进行局部修缮。



新生代工匠“挑大梁”


出生于1989年的黄永海是此次修缮项目负责人,作为吴公保的“关门弟子”,中央机关秘书处机关旧址是他接手的第三个红色历史建筑修缮项目。“从劳动组合书记部到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跟着师傅,我们真正体会到,修缮历史保护建筑,每一块砖瓦都离不开工匠精神。”


他告诉记者,就拿清水墙外立面的灯草缝来说,如今很多建筑都使用机器加工的材料,而为了使建筑恢复真实原貌,让老建筑更加“长寿”,师傅一直要求他们用传统工艺对待每一个细节,“做灯草缝,我们就用石灰、黄沙和稻草筋等天然原料经手工混合打出修复用的材料,这种纯手工做法,能保证墙体多年不渗水。”为了抢回被疫情耽误的工期,决心历时100天完成修缮,这段时间里,黄永海和同事们正加班加点准备修缮材料,时刻监测墙体加固情况,确保修缮工程驶入“快车道”。


从中共二大会址、三大会址、刘长胜故居、毛泽东旧居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淞浦特委、四行仓库……近年来,静安建筑装饰在历史保护建筑修缮项目中不断启用新人,也培养出了一批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新生代“修缮工匠”。


责任编辑:陈琳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