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扎根一线的“三清博士”谢邦鹏:简单的事情用“心”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0-05-10 17:49

摘要: 至今,谢邦鹏团队拥有专利50多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0多篇、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余项。

4月24日,浦东“城市大脑”的“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上,浦东新区的复工电力指数已达89.28,而在两个月前,这一数字则是70.54。作为将电力指数与复工情况相结合的“幕后功臣”,同时也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打造“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的核心成员,谢邦鹏始终把创新、突破作为自己职业生涯前进的重要动力,“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是他的理念,也是凭借这一理念,他十余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简单的事用心做,在继电保护、配电自动化、变配电运检、智能配电网、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均有建树,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谢邦鹏初心不改,始终扎根在基层电网运检与客户服务的最前线。


“学霸”变“学生”

从一线电力工人做起


说起谢邦鹏身上的标签,做一线电力工人的“三清博士”是他留给大众最深的记忆。从小,谢邦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是不折不扣的“学霸”。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在达成“三清博士”的成就后,他没有选择曾向他抛来橄榄枝的高薪、高福利职务,而是谨记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的寄语:“高学历人才立足一线是造就精英之正道。”选择了一个颇让人感到意外的岗位——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从一名一线的电力工人做起。


然而,第一次跟着继保班的老师傅到一线工作时,“现实”就狠狠地给了谢邦鹏上了一课:参加故障检修的他,在开关柜前一根线一根线地检查,却许久没有查出问题——“三清博士”瞬间变成了一只操作技能“菜鸟”。最后还是师傅提示,“你听合开关有没有‘嗒’的声响,如果没有,就是有个小继电器坏了。”让他发现故障所在。


这次经历让谢邦鹏意识到现场积累经验的重要性,也激起了他“学霸”的好胜心。“当时我在的继保班是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的班组之一,负责公司管辖范围内的变电站控制设备的运行维护。”对于这些工作的原理,谢邦鹏其实都很熟悉,但在工作现场,实践经验缺乏的他却“什么工作都搭不上手”。那段时间,谢邦鹏成为班组里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快、看图纸最细、做笔记最多的人。他一边学习,一边主动向班长“要”活干,将近一年时间,他每天都要7、8点才下班,最终从“零技能”菜鸟到操作“达人”。至今,他仍坚持着工作时“早到晚走”,基本每天都是班组里最晚下班,“已经习惯了。”


2009年上海世博会备战阶段,一些用户站的资料残缺不全,给电网安全埋下隐患。而谢邦鹏采用的排摸方式很“简单”也最可靠——把浦东世博区域各站点的全部供电路径走一遍。为了用好这个“笨办法”,他坚持每天步行十几公里开展实地排摸,一身泥一身汗,硬是用双脚“丈量”出浦东世博区域全部代维用户站的供电路径,精确绘制出数千条线路接线,成为世博保电的“活地图”。


“抱怨”变“专利”

以创新改进作业方式


经过几年历练,2011年,29岁的谢邦鹏当上了继保班的班长,开始带领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共同前行。他一直思考着的,是如何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班组的工作效率。而在他们班组工具包里,一根10多厘米长钢管样、被称为“套筒”的工具正是谢邦鹏创新的缩影。

说起这个“套筒”,源自于一次现场师傅的抱怨。原来,在调换电磁继电器时,因为螺丝的“腿”太长了,用钳子拧非常麻烦,费时又费力。时间久了,谢邦鹏留意到师傅们的抱怨,他开始琢磨:是否能设计一个顺手的工具呢?随即,他就带领团队开始了设计,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工作需求,开发出了一套电气化组合式装卸工具。而就是这个简单、小巧的套筒,解决了一线工人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年的大麻烦,拆一套设备就能节约1小时。

而谢邦鹏带领团队的发明创造远不止这一项。同样是在一线工作中,他发现开关柜出线连接排短接没有合适的专用短接工具,用的都是自制网线、自制铜排头,不仅不牢靠,还有触电风险。他从晾晒衣物的夹子获得了灵感,发明了安全省时、实现一秒接入的大电流试验万用组合短接工具,保证了夹子与母线之间有充足的接触面积和导电性,在迪士尼等区域的供电保障工作中大放光彩,这项创新成果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由他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国内首个高可靠性示范区建设的继保和配电自动化工作,由他和同事提出的建设标准工作流程等将浦东陆家嘴区域的年平均停电时间缩减到5分钟,供电可靠性达99.999%以上,超过纽约、香港,比肩东京,用户满意度大幅上升。


至今,谢邦鹏团队拥有专利50多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0多篇、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余项。2015年2月,谢邦鹏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这个热爱在工作中动脑筋创新的“学霸”带动了更多人一起思考:短短几年内,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创了多个国内首套、首次、首个:国内首套用于配电线路的动态增容系统;国内首次利用移动箱变旁路法带电更换柱上变压器;国网首批试点建成的供电服务指挥中心等等。

“供应”变“服务”

靠技术协助防疫、复工战


2018年,谢邦鹏工作的第十年,他的身份再一次发生变化,国网公司首家能源服务中心——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成立,谢邦鹏是这个崭新团队的“领头羊”。


“我们过去一直做的是电力供应方面的工作,现在将从事的是在供应之外做好能源服务,工作的面更广,挑战也更大了。”在张江科学城,谢邦鹏深感大有可为,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打造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实现“一般事,即时结”、“多种需求一次发掘、一并满足”客户服务体验升级……张江处处有他的身影。今年疫情防控和助力企业复工的过程中,他更加忙碌了:过往努力钻研的“电力”方面技术也成为了重要“助力”。


“我们不能等着任务,要为防疫单位提供最坚实的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谢邦鹏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场战“疫”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早在保电任务发布前,谢邦鹏就与团队前前后后对辖区内的发热门诊开展了4轮排查,出具了5份隐患整改单;同样是辖区内的试剂盒、口罩等防护物资生产企业,谢邦鹏与团队反复询问他们的保电需求,在明确相关单位的复工时间后,他们又和客户建立了每日定点“零报告”制度,确保有情况也能第一时间应对;辖区内某医院老院区将重新启用,他又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当天确定供电方案,不到一周时间外线工程施工条件即全部到位……

防疫的战斗还未结束,复工的考验又随之而来。企业复工期间,谢邦鹏和团队基于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得出了复工电力指数,直观体现区域整体、各类行业以及重点企业的复工情况,并撰写了相关报告。这些报告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谢邦鹏又一头扎进了“能源管家”创新工程。他要把“能源管家”做能源服务标尺,全面提升客户经理现场问题处理范围与专业性,显著强化“全科能源管家”主动拓展市场能力,提升服务能级。他要把“能源管家”做成央地合作典范,精准对接政府客户数字能源服务需求,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说起手上的工作,谢邦鹏有很多梦想,“简单的事情用心做”,就如刚入职的他一样,他要让能源创新很多天马行空的东西变得可以触摸。

责任编辑:陈琳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