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丨上海建工机施集团原总工程师吴欣之:城市建设在他手中增亮添彩

五月风丨上海建工机施集团原总工程师吴欣之:城市建设在他手中增亮添彩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佳敏 2020-05-26 13:02

从东方明珠到广州塔,从浦江两岸到全国各地,这位全国劳模和总工程师一路书写的,也正是建筑施工行业的传奇篇章。

戴上袖套、围起围兜、手拿锅铲,熟练在灶台前操持……如果不说,你一定会以为眼前的这位老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爷叔,但提及他的作品:南浦大桥、东方明珠、广州塔……你才会发现,原来高人都是不露相的。


这位上海爷叔不是别人,正是全国劳模、上海建工机施集团原总工程师吴欣之。“在建筑施工行业摸爬滚打了40余年,目睹城市建设在我们手中日新月异,自豪之感愈久愈浓。”尽管吴欣之已经退休,可一聊起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心中依旧满怀激情与爱。


从东方明珠到广州塔,从浦江两岸到全国各地,这位全国劳模和总工程师一路书写的,也正是建筑施工行业的传奇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几页。


圆梦南浦大桥:“我们向上海人民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记得当位于路边的最后一根箱梁在极狭小的空间内安装到位时,已是午夜时分。周围围观的居民点燃了鞭炮,庆贺吊装胜利,场面热烈感人,至今使我心潮澎湃,难以忘怀。对吴欣之来说,提起他职业生涯最为重要的作品,南浦大桥一定是不得不提的。


曾几何时,在黄浦江上建一座桥,是多少上海人的一个梦。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加快,上世纪80年代末,南浦大桥成为上海市的第一号工程,上海人的梦想成真了。


吴欣之所在的上海机施主要承担了国内首座大跨径斜拉桥——南浦大桥浦西主引桥建设的重任。彼时,吴欣之担任的是施工现场的工程指挥工作,他告诉记者,南浦大桥桥型特殊,即便是在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也属罕见,传统的建桥工艺和设备都难以适应。就是在条件和技术都不成熟的当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以吴欣之为代表的城市建设者们一致的信条,时至今日,吴欣之依旧对那段不平凡的建设经历和与他一起并肩的建设者们难以忘怀。


在“前无借鉴,后无退路”的挑战面前,在吴欣之带领下,上海机施不仅开辟了起重机带载验收路基的先河,还创新了施工管理模式,首次提出并实行了“吊装令”制度,150余根混凝土弧形箱梁终于成功吊装完成,未发生一起事故。吴欣之清楚记得,午夜时分,浦西主引桥吊装完成的那一刻,他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而后,他与工人们一起和衣躺在起重机旁的钢走道板上,像无数个曾经并肩奋战的日与夜一样,一直酣睡到了天明。


在南浦大桥结构贯通的信息发布会上,吴欣之用黄山胜景比喻这项工程:“建设浦西主引桥的风险,堪比攀爬‘天都峰’,步履维艰,但风光无限。”站在“峰顶”的他,心中默念:“这也是我们向上海人民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守护东方明珠:“我始终用手扶住桅杆。”


“从我家窗口就可以眺望‘东方明珠’,看到她,就使我想起那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想起了手写的成卷成摞的技术攻关计划和施工计划,想起曾经并肩站立在高空风口上的战友们。”吴欣之说。


上海东方明珠塔,屹立在陆家嘴金融开发区,它不仅是上海著名的城市名片之一,也是吴欣之职业生涯中不得不提的又一杰作。


回顾“东方明珠”工程建设,吴欣之说:“或许用‘步步惊心’来形容也不过分。”


在落实电视塔钢桅杆安装技术方案并解决了一系列设备难题后,提升过程中“如何保护钢桅杆稳定”横亘在了吴欣之与上海机施面前。稳定最怕什么?最怕大风。可偏偏大风还是来了。吴欣之记得那是1994年4月30日,离桅杆登顶只剩最后23米,八级大风不期而至,现场指挥部办公室里气氛紧张极了,应对会议刚开完,吴欣之又接到消息,风力更大了。


当即,吴欣之与其他党员干部们决定,一起在高空风口驻守。“我始终用手扶住桅杆,注意风对稳定的影响。”吴欣之说。可到了东方既白,他却不禁大惊失色,原来,风中的桅杆虽稳如泰山,但与周围参照物一比明显倾斜,他急忙叫停查看。也许是因为吴欣之和众人的齐心“守护”,桅杆有惊无险安全到顶,而那时,已到了5月1日中午,吴欣之回忆:“风虽未停止,可阳光却很灿烂。”


当天下午4时,“东方明珠”桅杆登顶的喜讯在上海第一届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上被宣布,记者们将连续几十个小时未睡的吴欣之团团围住。“我早就不记得怎么回答记者提问了,只知道自己倒头睡在现场办公室,醒来时已是华灯初上时分了。”吴欣之说。


收官“小蛮腰”,“我怎么能抛下不管呢?”


2006年8月8日是广州电视塔——“小蛮腰”塔钢结构开吊的大喜之日,原本兴高采烈的吴欣之,突感胸部不适,连忙问身边同事借了几颗“麝香保心丸”。心脏问题不是小事,集团领导闻讯立即派人将吴欣之接回了上海。


检查阶段吴欣之依旧牵挂着广州塔千头万绪的工作:“多少复杂的技术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我怎么能抛下不管呢?”


万幸的是,吴欣之的心脏血管虽有堵塞却不严重,无需手术。吴欣之笑着出院,马上坐飞机回到“魂牵梦萦”的工地。“没事、没事……”他对每个人这么说,却偷偷在口袋里备起了“保心丸”。“我在广州断断续续住了四五年,‘小蛮腰’也是我年届六十的‘收官之作’。”吴欣之欣慰地说。2009年9月,足足被吴欣之拖了三年的心血管堵塞毛病,还是发作了,不得不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手术前一天,吴欣之的工友为他送来一份礼物,是配着他照片的一个相框:吴欣之手扶登顶桅杆,在风中,他头发飞扬,衣袂飞扬,脸上的笑容也在飞扬……照片下方书写两个字:桅杆。瞬间,吴欣之就明白了工友的祝福:矗立在天地之间的,永远是精神……


“家庭劳模”:依旧是无法停摆的“钟”


吴欣之曾对老搭档王兆根说:“人的生命有限,但我们所参建的工程将长存于世。”建筑工程对吴欣之这位劳模来说,已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它更是精神的塑造。


现在,吴欣之的生活依旧被他安排得忙碌却井井有条。除了睡觉,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他当起了“家庭劳模”主动承担“买汏烧”责任,更掌握了一门烹饪腌笃鲜的秘笈,剩下三分之一时间,则被吴欣之用来学习和锻炼,新买的健身器材每天都在使用,写书法更成为他修身养性的必备之选,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他还在电脑上学习三维制图……


退休回归家庭,吴欣之这位劳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依旧像“钟”一样无法停摆。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