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突至,防疫复工的数月时间,社区成为最吃劲的防疫前线。“小巷总理”苏嵘正是这样一位全程亲历的居委会党总支书记,从安抚照料病患家属,到扎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疫篱笆,再到妥善处理各类居民的生活琐事,她始终身处第一线。
疫情犹如大考,既考验防疫细致水平,也考验日常工作积累,任意一处“短板”都会招致前功尽弃。近20年时间,苏嵘先后在6个居民区,曾带头抗击非典和禽流感,并“磨掉”了数百个问题,留下一个个居民和谐满意示范小区。如今,她无疑又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把社区构筑成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关键时刻书记要顶上”
时钟回拨到鼠年春节之前。苏嵘正像往年一样带着居委的同事们准备春节值守和迎新工作,一条特殊的通知让她的神经高度紧张起来:“居委下辖小区内发现新冠确诊病例。”这是上海最早的确诊病例之一,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病人虽被收治,仍有千头万绪的工作亟待处理。
“这样的关键时刻,党总支书记必须要顶上!”苏嵘无暇多想,一边向街道党工委汇报,配合疾控中心和社区医院的医生落实小区、楼道和病例家中的消毒工作,一边戴上口罩和手套,穿上一次性雨披算作防护用的“盔甲”,来回穿梭在小区和病例就诊医院,了解情况、明确需求,与街道党工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商后续工作,做好应对小区其他居民知情后可能发生恐慌的工作预案。
困难面前,苏嵘每天穿上防护服为楼道消毒,为患者女儿送去各种生活必需品,还抽空陪孩子唱歌、分享自己的故事,好像浑然不惧病毒一样。之后的十多天时间,苏嵘每天白天像一个无畏的战士一样在小区里忙碌着,为密切接触者买药、送饭、扔垃圾,她都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
防疫的工作千头万绪,苏嵘一样也没落下。3月1日,居委就对辖区的涉外人员统计完毕,为他们的生活做好准备。小区有位居民的孩子在西班牙读书,疫情期间也要回沪,家长用微信和她联系,询问有关政策和准备工作。那时候,留学生还没有集中隔离,家长担心孩子在家隔离,会对他人有什么影响?孩子怎么从机场到家?问题提了一大堆。接到电话以后,苏嵘将有关政策作了告知,还和全家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方便联系。她和孩子始终保持微信联系,手把手地教他飞机落地以后的各个步骤,并承诺自己会在小区等候。满心惊恐的孩子在接到微信以后,放心了不少,回到家,看到居委干部,看到自己的家长后,非常激动,由衷地感叹——还是自己的家好啊!
看似举重若轻,苏嵘其实承担着身心的双重压力,一天忙下来,有时候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回到居委办公室往往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这才感觉到衣服已经湿透了,腰酸背痛;内心对疾病的恐惧也在黑夜里压抑不住地冒出来。这种担忧和压力她只能默默地独自承受。第二天早上,她在居委干部和社区居民面前,又成了那个啥也难不倒、风风火火的“苏大侠”。
没有人知道,不到半个月时间苏嵘瘦了8斤。每天晚上,将近半夜才到家的她需要安眠药才能入眠,直到小区确诊患者出院、密切接触者解除“警报”才稍稍安心。
让群众疫情中看到组织
在疫情最为紧张的日日夜夜,苏嵘的微信成了许多居民了解辖区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内容有:居民中抗疫的感人事迹,居委会对抗疫工作所做的安排,还有防控新冠病毒的科学知识。她也常常“出镜”,把自己在小区里活动的视频发在微信群里,为隔离的家庭收集垃圾,分发代买的主副食品,在楼道里消毒……“我想让居民们知道,居民区是有生气的,居民生活是有人关心的,有需要随时可以找我。”
“要让群众在疫情中看得到组织,有更多的安全感。”经历过“非典”和“禽流感”防疫,新冠疫情来袭,苏嵘深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
凭借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她和同事们将种种防疫举措干在了病毒之前:
带头排查——及时通过智慧小区门禁系统进行排查、比对、联系,记录进出人员的情况,每天通过不同方式,对重点地区返沪人员和车辆进行排查,并做好居家观察管理,牢牢守住小区这道防线;
带头消毒——近一个月来,苏嵘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带领居委干部、党员、物业人员等对下辖4个小区的电梯间、楼道等公共部位进行消毒,让群众看到党组织的存在,安心生活;
带头宣传——防疫工作一布置,苏嵘就启动了“防疫小喇叭”“防疫小黑板”“防疫布告栏”等居民区工作“传统法宝”,在楼道和居委会活动室及时张贴友情提示;小区微信群和她的朋友圈也成了小区“疫情防控新闻台”,每天滚动播报各种防控动态和党员、志愿者的防疫事迹,及时消除居民的疑惑,在小区传播防疫正能量。
自2月6日起,上海开始发布确诊病例涉及区域和场所。对病例所住的楼道,苏嵘亲自一户户上门做好说明和安抚。她还每天与重点地区回沪人员电话、微信,及时回答居民的各种问题,让大家充分了解街道和居委做的工作,避免恐慌。每天晚上,她雷打不动地到4个小区慰问夜间值守的保安和志愿者;离开办公室前,还不忘为所有居委干部的工作服消毒,让居委团队也能减轻心理压力,轻装上阵。
此外,苏嵘还制作了一份特别的“手账”——防控工作记录,“我们街道经历过‘非典’防疫的‘老书记’大概只有我一个了,我必须把每天该做的事、要做的事,确诊家庭的心理状况以及我自己的感想简单记录一下、总结一下,从中归纳出一些经验,将来可以给其他同志提供一些借鉴。”
在苏嵘的带动下,许多党员、志愿者都主动加入了防疫一线:小区党员志愿者们来了,1999年出生的大学生志愿者来了,区域党建单位的老总志愿者来了,在家等待复工的居委干部家属也来了……
一心扑在社区工作中
这份对社区工作的驾轻就熟,离不开多年的积累和摸索。2004年以来,她先后担任了锦馨苑居民区、田林五六七居民区和长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个个居民区都是矛盾比较多的“硬骨头”。
出生于上海知青家庭,从小在新疆长大,苏嵘说自己骨子里有西北人的耿直豪爽,也有上海人的柔和细腻。这样的性格仿佛为居委工作“量身定做”,而苏嵘在工作中总是要求自己做到“五多”:工作多做点,责任多担点,为人多想点,凡事多让点,力量多聚点。凭着这“五多”,苏嵘走到哪儿都能得到居民的真心拥护。
在田林五六七村居民区工作时,苏嵘上任第一天就开始挨家挨户拜访居民,利用休息时间,3个月里风雨无阻走访了300余户党员家庭。那些平时脾气颇大的老邻居一开始不愿苏嵘登门,但后来却和这位新书记聊到深夜。有居民说:“苏书记你不用这样跑,太累了。”苏嵘回答:“我不这样跑,你们怎么能认识我,找我帮忙?”
2016年,苏嵘主动请缨,调至田林街道矛盾最突出的长春居民区任职。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她主动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带领居委干部走家串户,认真分析和梳理居民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三年多来,苏嵘的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是在小区里度过的,晚上八九点钟下班是常态。在她的带动下,多年没有成功的小区业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小区电梯改造、智慧小区建设和“美丽小区”综合治理改造工程先后上马,小区近二十年未大修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小区居民打心眼里为她点赞,她在小区的拥趸也越来越多。
苏嵘同志还兼任田林街道“新上海人协会”秘书长暨“新上海人螺丝钉志愿服务队”队长。十八年来,她带领田林社区数十名有抱负、有技能的“新上海人”,长年累月开展各项公益活动。
“我喜欢做社区工作,我愿意为大家服务。”苏嵘说,“社区工作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哪怕是再小的事,处理不当也会‘一地鸡毛’。有时候我也会害怕,但一到关键时刻就忘了害怕。我会不断学习,追求卓越,克服困难,在服务社区中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