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9时不到,身着蓝制服、脸上带着微笑的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党总支副书记徐敏便已经在浦东新区市民中心“巡岗”……自参加工作以来,她的每一个工作日都是这样开始的。
1993年,徐敏进入浦东工商局,经历了上海自贸区成立、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和“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等一系列的改革试点,在为企业办理“身份证”这件事上,她成为了一名金牌“店小二”。
“小窗口”实现的“大梦想”
企业注册登记,是市场准入的第一道门,也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前沿阵地。“注册工作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在徐敏看来,注册工作事关创新创业者的梦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你永远不知道面对的办事群众是什么人,而我的工作就是帮助这群未知的人、未知的企业,在浦东实现他们的大梦想”。
随着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2014年1月,浦东完成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挂牌成立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原本三部门的注册许可登记职能都集中到了徐敏所在的注册许可分局,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2015年推出市场准入便利化“双十条”;2016年开展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浦东新区“全网通办”和“三全工程”正式启动;2018年,浦东坚持自主改革,启动改革2.0版,浦东经验被复制推广到了全国;2019年12月1日,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一系列的试点政策掀起了创新创业与投资兴业的高潮。
门槛降低了,办事便利了,企业申请的数量也急剧上升。徐敏所在的由60多位工作人员组成的浦东新区注册许可分局当时每天的接待量都要超过2000人次。徐敏回忆道,那几年,她每天都要受理咨询、审批、办理执照约80家次,多的时候超过160家次,放在地面箱子中的文件甚至堆得与办公桌一般高。虽然辛苦,但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这样的微笑已保持了27年,温暖了无数来往的企业申请人。
“窗口前还有人,我们就不下班。”业务数量与日俱增,为让申请人早日领取证照,注册许可分局推出了延时服务。也正因为此,她常常加班加点,有时晚上9时才回家,也正因为她是每天下班走得最晚的那个,市民中心的每个保安都认识她。谈及这样的“工作生物钟”,她总是笑笑:“我们不仅面向浦东,更是将上海的创新面貌传递给全世界。看到申请人满意的笑容,我就很有成就感!”
到离企业最近的地方去
“我觉得这个很好!这类补贴政策就应该给到这些创业企业!”在“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内,徐敏正与区人社局就创业企业的扶持热烈地讨论着……事实上,不少区内相关部门、企业申请人冲着徐敏而来,因为他们所碰上的“疑难杂症”大都都能在她手里迎刃而解。然而,仅仅有她一个依然不够。因为注册登记窗口有着它的特殊性:企业登记涉及的法律问题较多,需要认真细致严格地把握每一条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各类投资主体在股权变更、设立登记、经营范围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在传承浦东企业注册许可服务的同时跟上改革速度?徐敏选择“抱团”而战。
“改革更有力度、服务更有温度,贴近企业需求、实现精准服务”,这是“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墙上张贴着的标语。2018年1月8日,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2018年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发布,作为其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企业感受度举措之一,“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正式揭牌。自那之后,徐敏有了新的团队和职责:走出去,走到离企业更近的地方!
同年12月,徐敏带领着工作室成员走进了位于张江的上海优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他们一年来细致调研过的500余家企业之一。公司创始人向徐敏诉苦:企业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已经出炉,却偏偏卡在公司注册、名称审核这个环节。她在听取介绍中敏锐地捕捉到,这家致力于解决消费端和企业财务报销端的打通、电子发票诞生后的查伪、查重复报销等问题的创业公司很有想法,应该尽快帮助解决企业难题。
调研结束后,徐敏立即与市局注册处沟通协调,一方面上传书面的公司运作情况说明,另一方面积极安排优读公司到市局现场路演,最终帮助企业申请到了符合公司需求的名称。事后公司特地给徐敏及工作室寄来感谢信:“是你们一点一滴专业、细致、务实的工作,创造了上海这么好的创业、经营环境……”
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年,徐敏和其他小伙伴几乎都跑在企业中。除了家家户户的调研,还开了30余场座谈会。每次座谈会结束后,许多创业者总会“拖住”徐敏,咨询各种问题,纷纷要求留电话、加微信。每走一个点、参加一个活动,徐敏总会建一个微信群,将工作室延伸到了网上,在线上提供咨询答疑服务,逐渐地形成了工作室24小时服务机制。
如今,工作室内的一大批青年干部、优秀人才成功将企业注册管理与“一网通办”服务无缝衔接,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办事要跑多个窗口的麻烦。“在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的背后,是我们团队不断学习的过程。”面对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徐敏拿出冲劲,从一平方米的一线窗口,到一尺房间的工作室,再到1210平方公里的浦东,全力冲刺在服务企业这条路上。
时刻为企业着想的“店小二”
“我们公司计划销售口罩,需要增加经营范围吗?”“公司要转产防护服,也想咨询”……疫情防控期间,徐敏手机上的咨询信息就没停过。熟悉徐敏的人都知道,她有三个电话:一门内线、一门外线,还有她的手机。她对这三个电话的接听次序是:内线连接着窗口,打来一定是急事,第一优先;外线号码对外公布,打来的大多是咨询电话,可以排第二位;手机,通常是熟人或是家人打来,常常被她“冷落”在一边。没想到,疫情期间,个人手机却成了最火热的那条热线。
手机声响,她接起电话,又是一家想要更改经营范围的企业。“这两个月,这类电话此起彼伏。”她笑道。疫情防控期间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让许多企业都想贡献自己一份力,通过变更经营范围,增加口罩、防护服生产、销售等方向,以此增加防疫物资的储备。
“其实这其中涉及很多细节问题,例如医疗企业所生产的防疫物资是否属于医用?若属于医用,还要确认属于第几类医疗器械……电话里一时半会儿还真不一定能说得清。”为了能够让更多有这样想法的企业更快地投入防疫物资的生产销售中去,徐敏带领工作室第一时间便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并通过问答图示的形式,开启“线上志愿服务”,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了两期主题。“这样一来,加快了办理经营范围更改的流程,也让他们能够第一时间顺利开工。”谈起工作,这名企业注册窗口“老兵”的心依旧火热。
从梦想合伙人到金牌“店小二”,从党的十九大代表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这么多年来,徐敏获得的荣誉并不少。当被问及最喜欢哪个称号时,她思考了一下说道:“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普通岗位做着平凡工作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