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长征五号乙遥一运载火箭成功把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胖五”成功发射的背后,有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上海航天总装团队,其中,“90后”总装工金羽曦和抗疫一线的妻子胡慧琼更是相隔千里,在航天和抗疫两大战场书写出一首动人的青春之歌。
出征:我去海南,你守“千万家”
2月初,尚在春节假期里,金羽曦和上海航天团队在统一的安排下,共同踏上了前往海南的道路上。去海南前,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工作的妻子告诉他,自己三月也要到抗击新冠医护科室报到,这对“90后”小夫妻只能将2岁的宝宝交给父母照顾。
随着航天任务逐年增加,培养新一代航天青年成为了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的一项重要举措,金羽曦就是第一批“受益者”。在出征此次长征五号乙遥一试验任务前,金羽曦已经经历了包括长征二号、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在内的二十余次试验任务。在每一次任务中,他们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严格把好每一道关”作为最基本要求,但往往这一句简单的话也承担着“千金”重担。正因如此,他们练就了“懂原理精通装备、会操作精准到位、能处置沉着应对”的综合能力。
对于运载火箭总装工作,金羽曦把自己比作和妻子一样的“医护人员”:在他手里的每一个螺钉就是细胞、每一条电缆就是神经、每一根管路就是血管、每一个设备单机就是器官,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将决定着整个试验任务的成败。
在试验任务期间,金羽曦主要负责长征五号乙遥一助推模块的设备单机、电缆的总装工作。其实,火箭虽然被称为“胖五”,但在它的舱体里留给操作人员的空间是十分狭小的,每一次舱内工作,小金就要在里面待上一个小时甚至更久。“在箭体对接后,我们需要插接每一个电缆插头。虽然在上海、天津的总装总测厂房里,已经多次进行了匹配性测试,但是只要火箭还没有发射,我们就不能有一丝一毫得放松,必须做到一次到位。”金羽曦介绍道。
此外,他和团队成员每日针对工艺、生产过程中进行再验证工作,辨识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环节,从“工艺方法”的两类单点失效模式和不可测项目入手,对总装、阀门、电缆、导管、设备单机等进行质量稳定性分析,从而制定了有效的防范措施,为后续“再设计、再验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成功:喜悦之余期待妻子归来
金羽曦“做对事、做好事、把好关”的工作状态,同样影响着身在抗疫一线的妻子胡慧琼。3月8日,胡慧琼正式踏上了守护“千万家”的道路。在“请命”前,她曾对金羽曦说道,“非典”时期,“90后”的他们被保护着,如今到了他们接过“时代”接力棒的时刻。他去海南为国奋斗,她在上海守护 “千万家”。
在发射前十余天,由于工作量的增大,为了保证发射时的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金羽曦渐渐地减少了和家里的联系。就在那时,因工作需要,胡慧琼又一次走进了抗疫一线。为了不让金羽曦分心,家人并未将妻子再次“出征”的事情告诉金羽曦,直到“五一”劳动节的半天假期里,当他问起妻子和孩子近况时,才得知此事。此刻,金羽曦拿起了手机给他妻子发去了一条微信:“以前是你等我回家,这次试验成功后,我接你回家。”半夜里,“嘀”的一声——“好。”5月5日傍晚,当长征五号乙遥一顺利飞向天空,金羽曦心中除了喜悦,就是期盼着疫情早日结束,回家等候妻子的归来。
在火箭总装团队,“航天战士+白衣卫士”的家庭不仅仅只有金羽曦夫妇,还有奋斗在长征五号的瞿德超,长征四号的密振超、施辰亮,长征二号的徐超、李文超,检验等岗位的袁峰、沈阳等“夫妻档”,“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已成为每一个航天人和家人之间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