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丨劳模营业员郁非:让每一个顾客感受“上海米道”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柴一森 发布时间:2020-05-19 08:07

摘要: “没想到,买个特产竟然也能这么涨知识,这么有意思!”说着,他们朝郁非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向好,南京路步行街上的烟火气又逐渐回来了,但尽管如此,南来北往的游客仍不可同日而语,一些商场门庭冷落,柜员们无聊到甚至拿出了手机,看起了电视剧。但当你沿着步行街继向东走,来到上海人熟悉的第一食品商店,尽管客流不多,但店员们热情的吆喝声,顿时把疫情的阴霾一扫而空,即便柜台里只有一两名顾客,但营业员们依旧是热情饱满,神采奕奕,上海劳模郁非便是其中之一。


疫情期间转战“线上”销售


拥有27年一线工作经验的郁非,算得上是第一食品商店里的“带货王”了,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下,她纵使有着三头六臂,也无法改变营业额大幅下滑的趋势。“说是惨淡一点都不为过,我们都开玩笑地说,站在步行街的头可以直接望到尾。”尽管疫情对实体商业带来的冲击巨大,但郁非和她的团队们并没有就此放弃,考虑人们对美食的需求没有因疫情而减少,于是他们将阵地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比如微信。


在郁非的微信好友列表里,有一百多位是她的老顾客,有些是之前进店购物认识的,还有的是经朋友推荐来的。“他们每个人的喜好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既然疫情期间不方便到店里来选购,那我就给他们有针对性的推荐,如果想要再寄过去。”郁非的这一招很奏效,来自老顾客的订单如雪花般飞来,猪肉铺、核桃仁、牛轧糖、龙须酥等一系列上海名点心,通过快递奔赴千家万户。“不管疫情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就想用这熟悉的上海‘米道’,给这座城市,给这条街,给走进店里的每一位顾客,带来生机和活力。”


郁非能够清楚记得每一位顾客的喜好,并非她天生记忆过人,而是她比别人更勤奋,用她的话来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在郁非的电脑里有这样一张表格,记录着每一位顾客的信息,并不是个人隐私,而是饮食喜好,比如喜欢吃小核桃仁,但又不喜欢太甜的,再比如喜欢吃牛轧糖,但又不喜欢粘牙的。这张列表可以说是郁非工作多年来的“经验集成”,有了它,营业员在服务时就更有针对性了。


不仅如此,郁非还喜欢比别人多想一步,多做一点。换做一般人,可能寄出了快递就不管不顾了,但郁非却不是,她总会在快递抵达前,打一通电话提醒顾客,等收到货后,再发个消息确认无误。顾客的需求总是各不相同,有要求分批发送的,也有要求按预定时间送达的,多年来,郁非凭借她细致的工作态度,基本做到了“零失误”。她笑言,“你让顾客感受到了你的专业和贴心,一来二去自然就成了常客。”



是营业员也是营养师


营业员,一个在常人眼里看似平凡的工作,为何这位带着黑框眼镜,有些书生气息的郁非却做成了劳模,这其中究竟有着哪些“窍门”。这还要从她入行说起。


1993年,刚满20岁的郁非怀着些许忐忑和不安,踏进了南京东路720号,也就是第一食品商店的大门。穿上工作服,站进柜台,看着潮水般涌动的人流,郁非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没多久,她就迎来了第一位顾客。“大白兔,椰子糖,话梅糖,还有酒心巧克力,各买两斤,分成5份,赶时间,快一点啊!”一位中年男人指着柜台急切地说。对老营业员来说或许这并不在话下,但对第一天入职的郁非来说,手忙脚乱恐怕是在所难免的。


“你怎么搞的,我要赶火车,快一点好伐啦!”顾客焦急地说,不时还低头看手表。所幸,一位老营业员见状及时赶来“解围”,最终帮郁非顺利完成了这一单。但由于紧张,她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那天回到家,不服输的郁非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那个结账速度最快、对商品最熟悉、顾客最喜欢的营业员!


做营业员要能说会道,但郁非的性格却本非如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她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所有的商品知识熟记于心,这样才有了能说会道的“资本”。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郁非白天跟着老营业员们学,晚上回到家继续挑灯夜战。就这样日复一日,郁非作为营业员的基本功越来越深厚。


好的服务源于专业,专业的服务更离不开长期的学习和积累。郁非曾做过茶叶柜,面对五花八门的茶叶品类,她利用休息时间翻阅大量书籍资料,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她还做过香烟柜,把各种品牌、品种都摸了个透。后来,郁非又被调到中环百联店负责进口柜台,很多商品标签都印着英文,这对郁非来说成了一道坎,但不跨过去不行,因为在进货的时候,要拿着中英文标签做对照,看商品质量、保质期、成分等等,如果有一样不符合就不能上架。于是,每当有货品到店里时,郁非总会捧着一本厚厚的词典,逐一对照查阅,在她的努力下,不少不合规的商品被成功甄别了出来。


除了专业知识,郁非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成人自学考试,学习了营销心理、经济管理、销售技能等课程。不仅如此,她还拥有营养师资质。“当时大家都觉得我有点傻,做个营业员为啥还要考营养师,但我觉得只要对自己工作有帮助就是好的。”通过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加成,郁非在销售上更得心应手了,比起一般的营业员,她的业绩总是遥遥领先。对她来说,做一名优秀的营业员并没有捷径可走,提升服务的专业性才是立身之本,郁非笑着说,“不懂没关系,学习就是通往专业的最短路径,做营业员也应该是学无止境的。”



什么是真正一流的服务?


如今,“上海购物”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逛商场、买东西,也包括各种新消费、新体验在内的“需求满足”,更深层次来说,是质量的支撑、服务的优化和文化的引领。那么作为服务行业,营业员的服务对象既然是人,除了提供质优价美的商品外,一流的服务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郁非看来,顾客的消费体验就是新时期营业员们的追求目标。“通俗来讲,就是服务要走心,让顾客感到贴心。”


一次,店里来了一位小伙子,但他徘徊许久都没有拿起任何商品,郁非见状上前热情地招呼他,原来,他是一位新上海人,对象是一个上海本地的姑娘,今天专程是来挑上门礼品的,女朋友也关照他一定要到第一食品商店来,因为这里的东西信得过,自己的父母也认可。但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位“毛脚女婿”却挑花了眼。


了解情况后,郁非先是给小伙子上了一堂“上海民俗”速成课,并且推荐了“上门四大件”,算下来总价将近5000元。然而,一听到这数字,小伙子脸色立马变了,在柜台前有些犹犹豫豫、吞吞吐吐的。郁非意识到,这价格明显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这时她想起恰巧有一个正在促销的礼品组合,里面也有“上门四大件”,虽然档次稍稍低一些,但价格实惠,也拿得出手,于是便推荐给了小伙子,对方也满意地接受了。


原以为这一单就到此结束了,没想到几天后,小伙子又专程到店里找到郁非,说未来的丈母娘对那份价廉物美的礼品很是满意,说他有眼光,挑选的礼品既上档次又不铺张浪费,很有上海男人的腔调。临走前,小伙子还腼腆地说,“到时一定给您送喜糖来。”


同样是做营业员,为何有些客人来过一次便走了,而郁非的客人却来了又来?郁非道出了其中的真谛,不管顾客态度是好是坏,你一定要笑脸相迎,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只要你真诚待人,再蛮狠的顾客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如果说,家庭是郁非的“小家”,那第一食品商店就是郁非的“大家”。“选一行,爱一行,当你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家,就会有了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从心底里认可自己的服务,认可自己销售的商品,同时让每一位顾客真切感受到你的诚心诚意。”


在大多数人眼里,郁非是一流的营业员,是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而在家人心中,郁非更是一位负责人、有温度的好妻子、好妈妈。由于丈夫身体原因,郁非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而懂事的女儿也会在母亲上班的时候,悉心照顾患病的父亲。郁非很爱她女儿,说是母女,却更像是无话不说的好姐妹。尽管营业员经常要早出晚归,与女儿难见面,但郁非一直会通过电话和微信,关心女儿的生活和学业,教她怎么学习、怎么做人。女儿也一直以母亲为榜样,甚至趁着暑假到第一食品商店实习,体验一名营业员的艰辛。“看到女儿慢慢成长起来,变得懂事,学会担当,我很满足!”


临近中午,进店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一对来自北京的小夫妻走到柜台前,“您好,能帮我们推荐一下吗?想带些上海的特产回去给父母。”“没问题,这里一定有你们想要的,等我给你们一一介绍。”尽管戴着口罩,但郁非的热情早已通过声音传递给了顾客。这对年轻夫妻在接受采访时感叹道,“没想到,买个特产竟然也能这么涨知识,这么有意思!”说着,他们朝郁非竖起了大拇指。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