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十四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将新增1亿人,大而不强、结构不优等问题亟待改善

专家观点|“十四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将新增1亿人,大而不强、结构不优等问题亟待改善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2021-12-24 15:07

按国家统计局绝对收入标准计算,我国拥有约4亿人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社会,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


“十四五”是中等收入群体培育的关键期


按国家统计局绝对收入标准计算,我国拥有约4亿人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十四五”期间,在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保持基本同步的大背景下,更高质量的城镇化将推动更多低收入者迈进中等收入门槛。


假定“十四五”期间收入分布不变,模拟到202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大约在5.9-5.1亿人之间,将有约1亿人迈进中等收入阶层。


我们推算,“十四五”中等收入群体新增1亿人构成中,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高人力资本群体、以接受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中等人力资本群体、城乡相对贫困劳动人口群体,初步匡算三类群体比例大致为5:3:2(即大致为5000万人、3000万人、2000万人)。


但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结构分析,大而不强、结构不优的特征较为明显,还有很大的发展提升潜力。


一是总量结构上,中低收入者占比较高。收入分布呈现“金字塔”型,中低收入群体在中等收入群体中约占70%,内部收入分层固化。二是增量结构上,大量中等新增人员收入徘徊于中等收入标准线边缘,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主要力量。2019年全国农民工人均年收入约为4.8万元,按照一户两个劳动者计算,达到中等收入群体最低标准。三是财富积累上,中低收入群体财富积累速度明显相对滞后。据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8年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财富增长12%,其他人群只增长6%。四是稳定性上,应对外部冲击韧性有待增强。中国家庭财富报告测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家庭年收入5-10万元组35%收入减少、10-30万元组25%收入减少。


培育中等收入群体要“量质”双提


“十四五”期间,培育中等收入群体重点要从以量为主转变为“量质”双提,要做好顶层设计,为推动1亿人迈入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社会,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启动中等收入群体专项培育计划


收入分配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但长期以来缺少收入分配领域的相关发展计划。日本曾经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制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提升GDP增长的政策目标下,配合提出了稳定工资增长、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与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等一揽子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议“十四五”期间要出台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专项计划,作为扶贫攻坚之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做好计划的指标设定、任务分解、考核监督,针对收入分配领域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改革突破。


(二)稳定中等收入群体就业


加大力气化解就业供需矛盾,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要挖掘内需带动就业,增加公共服务社会化、养老医疗、新消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岗位供给。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推动大规模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终身学习过程,创新技能培训政策,完善多元化的补贴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提供培训、劳动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注重技能培训与需求的有效衔接。提升就业服务覆盖面,实施常住地失业登记制度。


(三)拓宽中等收入群体多样化收入来源


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把财产性作为中等收入群体来源的重要补充,占比应提升到15%左右。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深化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宜投资需求的金融产品,拓宽城镇居民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保险等财产性增收渠道。同时,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村居民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


(四)降低中等收入群体生活负担


要从基本生活、居住成本、社保缴费等方面综合施策,切实降低中等收入群体生活负担。要对生活消费品进行税收减免,适度降低食品、药品、服装的增值税率,对婴幼儿奶粉、老年人用品等采取优惠税收安排。加快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建设,推动长租市场发展,建立房租合理增长机制。推动房地产信托基金发展,鼓励投资长租房市场。加快解决社保碎片化问题,建立适应人口流动和就业多样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五)回应中等收入群体社会诉求


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水平。加快打破医保体制的城乡分割、人群分割、地区分割、管理分割的碎片化状态。加快推动养老体制改革,提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防止老年退休后从中等收入群体滑落。推动优质教育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加快学区改革步伐。


(六)加快推动新兴城镇化改革


发挥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压舱石的作用。清理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政策,防范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返乡所带来的收入增长中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技能培训力度,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地方政府、企业和市场、个人与社会共同承担的城镇化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增强身份认同感。


(原作者:肖若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