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1日上午9点,在12号线提篮桥站1号口处,15名前来参加职工爱游俱乐部举办的citywalk活动人员均已到齐。虽然天还飘着细雨,但浇不灭大家的热情。“今天的雨水也是好兆头,大家跟我到马路对面,小心脚下……”在导游郑一雷略带诙谐的话语中,两个半小时的“都市探访”活动也由此拉开序幕。
认识陌生又熟悉的城市
第一站,郑导带我们来到海门路上。“在上海,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地方叫‘下海’。”郑导转身指了指右手边的“下海庙”继续道,“在我们右侧方就是下海庙。宋朝时期,为了解决苏州河上海段的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上海的名字也是来源于此。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后来几经变故,成了海门路。下海庙就在海门路一端,因庙宇近海,沿海百姓经常来庙中祈求平安,直到现在下海庙依然香火鼎盛。”
从下海庙的历史到提篮桥名字的由来,再到舟山路上的提篮桥监狱。随着路线的推进,一边听郑导的讲解,一边看着眼前的建筑,原来路边这些建筑物还有着许多历史故事。始建于1901年的提篮桥监狱,是中国迄今仍在使用的最悠久的一座监狱。从前只在影视作品中见到的提篮桥监狱,真实出现在眼前时,又有一些过于“平常”。置身于舟山路上,左边是监狱围起的高墙铁瓦,右边是一排小店,人们悠闲地养花、看店。
来到长阳路上,峰回路转,马路变得宽敞起来,仿佛故事也即将进入高潮部分。一路上,我们依次路过白马咖啡馆、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等历史旧址。
在二战时期,很多犹太人从德国来到上海,而主要聚居区就是上海虹口区。“当时在上海的犹太人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多数人都有着一技之长,做面包、磨剪刀、修自行车、开诊所、做小生意……”在郑导生动的讲解中,我仿佛看到当年长阳路上一派热闹景象。也因此,在1939年,提篮桥一带便被称作“东方维也纳”。
而在舟山路、霍山路附近的建筑,有很多都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欧洲古典建筑的风格,比如巴洛克式的门窗、阿拉伯式的拱门。
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在这次citywalk活动中,有两名参与者年纪都超过70岁,一名是资深导游陆老师,今年88岁。一名是摄影爱好者孟老师,今年71岁。
右边第一位为孟老师、右边第二位为陆老师
孟老师介绍,自己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现在还在上课:“我本身是摄影爱好者,也参加过职工爱游俱乐部组织的摄影活动。今天这条路虽然走过很多次,这次走下来也了解到更多关于虹口区的历史。”孟老师举了举相机,高兴道:“也拍了不少好的素材,以后给学生上课也能用上。”
唐女士披着雨衣,游览时总是站在一边听得仔细。笔者了解到,唐女士是一名英语导游,同时也是郑导的朋友,“我是雷哥的朋友,带国外团比较多。今天听下来也给我很多启发,在业务方面有很多收获。”
而当天听得最认真的当属达女士了,原来她也是职工爱游俱乐部的忠实粉丝,看到这个活动很感兴趣,便应邀前来参加。达女士表示自己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虽然是上海人,可生活多年的地方,如果不注意还真不知道有这么多历史渊源,“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哪会注意经过多次的马路还藏着这么多故事。”最后临走时,达女士开心道:“非常感谢爱游俱乐部组织的这次活动,今天又了解到很多和上海有关的历史,回去讲给孩子们听。”
活动最后,我们回到白马咖啡馆,在咖啡的香气中,一边休息一边畅聊游览后的感受。一路讲解的郑导终于坐下,被问到是否累时,他笑着表示:“不累,这就是我的工作,你们有收获我才开心呢。”当天参与的还有几位资深导游,对于今天的活动,资深导游陆导予以称赞:“活动的形式很不错,其实上海有很多值得游的地方,比如周公馆、苏河湾,相信很多人都不够了解这里。”职工爱游俱乐部负责人许薇表示:“因为疫情期间大家走不出去,我们也做了很多思考和尝试。今后还会推出寻找红色基地、寻找电影片段、摄影等城市主题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