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年中大促临近,这份避“坑”防骗指南一定要收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21-05-30 12:57

摘要: “618”促销大战五花八门,其中的“坑”也不少。消费者该如何规避这些陷阱呢?

每年的“618”年中大促活动,被各大电商平台视为“兵家必争之地”,铆足了花样让消费者“买买买”。直接打折、加送赠品、付定金立减、确认收货返现……促销大战五花八门,其中的“坑”也不少。消费者该如何规避这些陷阱呢?


定金和订金,你能分清楚吗?


近日,“618”年中大促预售已经鸣锣开抢,商家促销手段推陈出新,打折的规则也挺复杂。


与往年的大促一样,今年的“618”大促在预售商品付定金时,消费者也必须勾选同意《预售协议》。协议主要约束的就是“未付尾款定金不退,付尾款后退款定金可退”。不少消费者就疑惑了,这样的协议合理吗?定金和订金又有什么区别?


南京市消费者协会表示,据相关规定,订金是预订所付的钱,是消费者的一种支付手段,不具有担保性质。双方当事人如果没有另行约定,可以如数退还。而定金是在合同订立或履行之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或替代物作为担保的方式。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给付定金一方如果不履行义务,无权要求另一方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如果不履行义务,需向另一方双倍返还定金。


消费者在签订认购协议之前,要问清“订金”是否可以无条件退还、何时退还等,要在协议条款中具体注明。缴纳订金时一定索要加盖公章的正规收据,以防日后产生纠纷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


直播间承诺的优惠或者赠品没有兑现


如今,网络直播购物成为流行趋势。同样一款商品在主播们的直播间内,可以获得更优惠的价格,或者更多的赠品。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直播间承诺的优惠或者赠品没有兑现,抑或是赠品质量存在问题,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南京市消费者协会提醒,虽然消费者是通过直播间购物,但该行为仍然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因此,只要消费者按要求购物,商家就应该保证商品的质量,赠品如有质量问题,商家理应对其实行“三包”服务。


鉴于此,当直播间承诺的优惠或者赠品没有兑现,抑或是赠品质量存在问题,消费者应当第一时间收集好相应证据(如承诺赠品或者优惠的页面截图、付款记录、收货图片、快递单号运转物流信息、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图片等),可以选择在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内进行退货;也可以与经营者进行协商,要求补发或者赔偿差价;同时可以拨打消协电话12315进行投诉。


此外,江苏舜点律师事务所律师万恒介绍,若上述方式都无法解决问题,也可以采取诉讼索赔方式维护合法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条、《广告法》第五十六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生产者索赔。广告代言人对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服务虚假宣传造成消费者损害的、或者其他商品、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广告代言人明知或者应知虚假广告仍推荐或代理、证明的,广告代言人也需承担连带责任。


商品先涨后降、“低”价不低


部分电商平台某些商品在“618”促销前先涨价,而在促销当天降价,促销活动名不副实。


对于先涨后降、低价不低,万恒认为该行为是一种价格欺诈,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更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有关条款解释的通知规定: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采取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的手段,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借客服繁忙行骗


“618”作为网购高峰期,也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机会”。此前,江苏常熟一女士因网购未收到货,联系客服退货。客服表示要先核实情况再做处理,让刘女士安心等回复。然而,没过多久,刘女士便接到一个冒充客服的诈骗电话,声称帮其办理退款。


对方表示,为了办理退货,让刘女士先扫一个二维码。刘女士依言扫描后,手机页面跳转至一个网页,根据网页提示,刘女士输入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账号密码。没过多久,刘女士的手机上陆续收到银行客服发来的验证码短信。对方表示,这是办理退款的验证码,需要刘女士提供。刘女士便没多想,将验证码全部转发给对方。结果,刘女士很快发现,自己银行卡上的12万元存款被人分11次转走。


江苏省反诈骗中心民警分析,骗子正好利用了刘女士等客服电话的空当,冒充客服实施诈骗,骗局更具迷惑性。针对此类骗局,江苏省反诈骗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接到陌生人的电话必须先要核实对方身份,对于自称客服的人,可直接挂断电话后,通过网购平台官方渠道进行核实。同时,对于陌生人发送的链接、二维码千万不能点击和扫描,以免遭遇木马病毒和钓鱼网站。


另外,银行客服发送的验证码是消费者银行账户内钱款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能轻易泄露给陌生人。一旦泄露,那么银行卡上的钱就极有可能被骗子转走。



责任编辑:朱红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