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激荡的红色篇章,红色地标是最好的见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东方国际集团组织职工参观、寻访集团内6个红色地标,它们或记载着上海工人阶级反抗压迫的历史,或记录下新时代的工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事迹,是激发职工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上海工人阶级有着光荣而辉煌的历史,铸就了上海这一中国工人阶级摇篮的城市之魂。
作为上海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5000多名上海纺织工人加入了地下党,与旧势力作出殊死抗争, 组织了多次纺织工人罢工运动,那是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磅礴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后,纺织行业成了上海产值利税支柱栋梁,改革开放后,纺织行业又壮士断腕压锭搬厂,书写了从结构调整破茧重生到创新整合、重新走向辉煌的历史。
这6个红色地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海纺织行业百年来紧紧追随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民族存亡之际、历史转折关头,还是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上海纺织工人都勇立时代潮流,用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写下值得铭记的光辉业绩。
如今,新一代的东方国际职工追随前辈步伐,打卡红色地标, 探寻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解放的奋斗史;重温企业前辈在革命年代、建设年代的革命史和奋斗史。东方国际集团工会主席黄勤表示,今年集团已多次组织职工寻访、打卡集团红色地标,通过参观企业的光荣历史,以此激发职工的爱国、爱党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更广泛地凝聚职工力量。希望集团职工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传承好红色基因和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为加快实现集团“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发展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海纺织博物馆
纺织工业是上海的母亲工业。纺织业的发展,始终和中国数百年经济的兴衰紧密相关。自1878年建立上海机器织布局至今,上海纺织工业已经走过了近150年的历程,曾吸纳了超55万人就业,在上海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展示上海纺织业的发源、成长、辉煌和愿景,上海纺织集团(现东方国际集团)特选址于苏州河南岸、拥有百年历史的原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前身即上海机器织布局)旧址之上,建立了上海纺织博物馆。
在这里,曾发生过上海工人运动史上著名的申九二二大罢工,也曾亲历了上海纺织调整改革的压锭第一锤。如今,这里用近七千平方米的展示面积,通过实物、资料、场景、图文、模型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梳理上海纺织的历史文脉,演绎上海纺织六千多年的产业文化,让公众看到一个动态的、丰富的、全新的上海纺织!
半岛1919
1919年,当时上海的商界领袖聂云台创办了大中华纱厂,股本为白银100万两,而生产能力上,当时没有一家上海纱厂可以与之匹敌。1920年聂云台又参与筹建华丰纱厂。1925年初,中国的“百货大王”郭氏家族收购了大中华纱厂,建立永安二厂。1930年,在永安二厂内西端空地兴建厂房,筹建永安四厂。
1955年9月,永安二、四厂公私合营,改名为永安第二棉纺织厂。1958年国庆前夕,与国棉八厂合并,定名为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1958年10月,国棉八厂和公私合营永安第二棉纺厂两厂正式合并后,经过二次扩建,正式更名为上海第八棉纺织厂。这些开设在吴淞地区的纱厂就是上棉八厂的前身。
在这些纱厂里,发生了无数令人动容的故事,也诞生不少英雄人物。董郎便是其中一位,1920年12月,董郎在“五四”反帝、反封建思想、工人运动影响下,进入吴淞大中华纱厂做工。在第二年夏天,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吴淞地区最早建立的党小组成员之一,领导和参与了吴淞的建团、建立工会和创办夜校等工作。
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
作为上海市国资委系统首批教育培训基地,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SIFEC)既是东方国际(集团) 有限公司的直管单位,也是一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是一所拥有完整时尚产业链背景的专业国际时尚教育机构。
1980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职工大学。
1979年至1994年,学校三次被评为上海市职工教育和成人教育先进集体, 三次被评为纺织部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连续十一次(22 年) 获得上海市“ 文明单位” 称号,2016 年被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2012年成为“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
M50创意园区
M50前身是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志俊的产业。厂房建于1933年,原为棉花仓库。1937年周志俊将青岛华新纱厂的部分设备迁至上海莫干山路50号,建立信和纱厂。建国初期改为信和棉纺厂,1966年改为上海第十二毛纺厂,1994年改为上海春明毛纺织厂。
莫干山路50号的工厂区成为闻名遐迩的艺术集聚区是一个机缘巧合。2000年初,画家薛松正在寻找适合建立工作室的地方,觉得这些厂房建筑空间感强,十分适合艺术创作,决定在此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同年5月,薛松成为第一个进驻莫干山路50号的艺术家。春明毛纺厂的领导注意到艺术家带来的积极效应,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有意识地寻找艺术家们来此入驻,并在此后几年最终形成了一个沪上知名的艺术集聚地。
2002年,春明毛纺厂成了“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2005年,由于事先规划得力,这里成为第一批挂牌的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命名为M50创意园,逐步成为上海市创意园区地标。从民族工业厂房到时尚园区,M50记录了上海纺织业的历史变化。
尚街Loft
在幽静的嘉善路上有着一座时尚却同时留有工业风格的园区———尚街Loft, 它的前身是知名纺织企业三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厂房工业性建筑。2006 年,三枪搬迁到新址,原来的老厂房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座工商业底蕴极其深厚的经济城市,曾经的工业遗址、厂房仓库,都是年代的缩影,虽然三枪的老厂房不算历史悠久, 但也有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厂房的独特印记,城市需要更新, 城市也需要记忆。两者如果互补,就能让城市更加生动。尚街Loft的设计师认为:“这座建筑好似一本书,每一个过客都留下了自己的文句。我们不能抹杀过去的章节,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过去。”尚街Loft将老厂区的工业建筑和周边的建筑融为一体,以“城市化”的理念将一个封闭化的工业街坊改造为一个开放的时尚园区。也就是从那时起,原本灰暗冰冷的工业记忆逐渐有了温度,变得色彩纷繁。
如今的尚街Loft是一座没有大门的时尚创意生活社区, 嘉善路上的围墙被打通,让园区里的时尚生活氛围真正融入了周边社区。随着知名度大增,一些国内外高档品牌纷纷在此开店,极具设计感及创意的橱窗、服饰、家居用品,足以惊艳你的视觉,留住你的脚步。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坐落于杨树浦2866号, 这里记录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革。
1922年动工建厂, 至1935年全部竣工。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
2009年“十七棉” 转型项目正式立项,项目契合了当时上海在改革开放30周年中提出的新城市功能定位。2012年完成二期开放精品仓延伸至江边亲水平台区域, 在3 月份对一期二期的成果进行整体开放和试营业。
现今,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已成为一个集时尚、文化、创意、办公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