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了,今年的春节终于可以畅快地驱车千余里,不负奔波疲惫,合家团聚过个团圆年。回到老家的年味儿有多瓷实?从吃的、看的到玩的,过年的那份纯真与热烈,仿佛让人重回少年时。
各种肉+碳水的味蕾狂欢
回家迎接我的,除了许久不见的家人们的无限爱意,还有满满的仪式感,从一锅又一锅的烟火气里升腾出来。亲朋好友见我都说,瘦了,辛苦吧,趁回家过年一定要多补一补。
无论大江南北,过年的餐桌上,硬菜几乎餐餐不能少。尤其当有机会回到乡村里,一定要品尝柴火灶炖肉,那种土灶久煮的味道返璞归真,非常贴近久远而正宗的年味。从飞禽走兽到生猛海鲜,蛋白质每天安排得满满的又不见重复。尤其到了我们沧州地区,驴肉颇为出名,猪肉肥、牛羊膻,而驴肉细嫩又劲道,一直享有着“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美誉。从驴肉火烧到红烧驴肉、驴肉饺子、驴肉汤,驴总能尽其用、尽其味。
南方爱米、北方喜面,南方喜甜、北方爱咸。上海人家喜欢在做菜上挖空心思、精雕细琢,北方人家则更爱在面食上变出花样、惊喜不断。老家人爱吃白面,做各种面食的手艺尤其好。包子、馒头、面条、饺子、大饼……控碳水真的太难了。
正如“地道风物”里最近一篇文章里讲的,河北味道的迷人之处,不在于新奇热烈,而在于平实、温暖又可靠。花团锦簇时,它不会上赶着大出风头;漂泊久了,累了倦了,它又默默地靠上前来,温暖你的胃肠,滋润你的肺腑,伸出臂膀,给你一份最坚实也最柔软的慰藉。这种包容万物又始终如一的憨厚善良,或许就是游子心中“家乡”的份量。
“诗经灯展”以文化润古城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燕燕于飞 差池其羽”……一步一诗,灯火阑珊。漫步在河间府署精心布展的灯廊,满树璀璨的诗经佳句高悬闪耀。
家乡河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名始于东周,历朝历代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称。“名府、名诗、名曲、名吃、名人、名言”,成为她的六张文化“名片”。所谓名诗,《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文化瑰宝,这里则是毛版《诗经》的再生地,为传承发展《诗经》一直在努力。所谓名府,如今的河间府署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不论其衙署的建筑艺术还是历朝官吏的逸闻趣事,都很值得探寻品味。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美轮美奂的“诗经灯展”点亮“千年府署”,充满诗情画意。从“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到“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暖意融融的灯光中,闪烁着穿越千年的浪漫,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唯美诗意,泽润着小城人的心田。
大年初二,冬雪飘然而至,雪中的府署景区别有风情。晴空万里时,景区内欢腾舞龙,喜气热闹。
在非遗过大年的系列活动里,“剪纸”“微雕”“盘扣”等传统技艺纷纷跟游客近距离接触。园区将古代的投壶游戏融入互动,让游客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看灯会、品诗经、赏非遗,来这里好不惬意。
冰天雪地里的别样乐趣
今年过年期间因为气温较低,一些河流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仿佛成了天然的溜冰场。漫步在瀛洲公园,这座华北地区县级城市中最大的淡水公园,一圈彩旗环绕的冰面热闹非凡。公园开辟出冰面厚度符合安全要求的区域,由工作人员提供冰车、手套等游乐器械和护具。
蓝天和夕阳映在近20厘米厚的冰层上,光影中透着静谧悠远的美感。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一溜上冰就玩得不亦乐乎。小朋友第一次走上真冰,很兴奋。就似初生的牛犊,没有丝毫害怕滑倒的小心翼翼。尽管后来仰天摔了跤,但还是迷恋着这份奇遇不肯离开。不过,风吹在脸上确实寒冷,手举着手机没多久就感觉有些麻木了。人头攒动的冰场外,各种小吃也引人驻足。选几串糖葫芦,买一枝手工棉花糖,儿时的快乐一点不少地回来了,也随之传递着。
驱车4公里便到了另外一处可以简单滑雪的游乐场。坐上“雪圈”,就像是汽车轮胎一样的橡胶圈,在陡坡的雪道上飞驰而下,一声声尖叫此起彼伏。孩子们在冰天雪地里使劲撒欢儿的时候,仿佛变作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儿。
听说家乡这几年已建设成一座室内真冰场,两个戏雪乐园,一个室外浇冰场,冰雪运动的热潮也燃烧到了这个北方小城。人们在体验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激情中,也感受着欢度春节的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