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红瓦白墙的小洋楼,曾培养了一代代海关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乐游上海 发布时间:2023-07-29 21:32

摘要: 汾阳路45号住宅,红瓦白墙的小洋楼,1932-1933年建造,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廊柱雕饰仿佛都在讲述海关动人故事。

漫步于文艺气息浓厚的汾阳路,可以看到45号内有一座红瓦白墙的小洋楼。她建于1932年,是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在高低错落的都市建筑中,营造出喧闹深处难得的静谧;身后是空旷如茵的大草坪,每一寸廊柱雕饰仿佛都在讲述海关动人的故事。


建筑本身


汾阳路45号住宅,1932-1933年建造。由中国海关总署营造处的英国建筑师韩德利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承建。韩德利是在海关总署营造处任职最长的建筑师,任职时间长达近二十年。


汾阳路45号图示(《1948年上海行号图》)


汾阳路45号原是江海关(上海海关)税务司的官邸,丁贵堂先生兼任江海关税务司时,曾居住于此,后迁居北京。


学校改建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后的校门


1952年初,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决定创办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校址就选在汾阳路45号,小洋楼逐渐成为学校的办公楼。1953年9月,对外贸易部上海海关学校正式开学。自建校至1997年的44年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楼前树下读书学习,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大草坪上拍下毕业照片。


1982年上海海关专科学校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典礼留影


1980年5月,以上海海关学校为基础,学校改建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学校成为专门培养海关管理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设海关管理专业,面向全国招收高中毕业生。


其后,为满足学校发展需要,1997年暑假学校正式全部搬迁至浦东新校区,搬离了汾阳路45号,现在这里成为了汾阳花园酒店。


汾阳路45号住宅立面比较简洁,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住宅。建筑为三层砖木混合结构,对称式平面布局,正立面底层入口以连续拱券柱廊围绕,设开敞式露台,立面多带拱券窗洞。


建筑室内室内保留大量历史原物,诸如各种几何纹样的石膏和木质天花线脚、装饰壁龛、壁炉、楼梯、几何纹样木窗帘盒及挂镜线等。


周边建筑


上海沪剧院


地址:汾阳路150号


上海沪剧院所在建筑,始建于1919年,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早期在上海的重要作品之一。建筑因白崇禧、白先勇父子曾居于此而以“白公馆”为人们所知。1960年起,这栋花园洋房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2019年,修复后的白公馆,成为上海沪剧院传习、展示交流的重要场所。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地址:汾阳路79号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主楼是一座建于1905年的法式花园建筑,素有“海上小白宫”之称。馆内的文物建筑与馆藏工艺美术珍品、传统技艺的演示相得益彰,是一个“能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美术的地方”。


徐汇艺术馆


徐汇艺术馆位于淮海中路1413号,前身为“鸿英图书馆”(1933年)。2005年,徐汇区政府在原鸿英图书馆旧址上改建成集展览、典藏、研究为一体的美术馆——徐汇艺术馆,是沪上首批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区级公益性美术馆。


建筑线路推荐


上海沪剧院→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汾阳路45号→上海交响乐团→徐汇艺术馆




责任编辑:朱红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