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草编“潮”起来,到嘉定徐行感受千年技艺的“时尚逆袭”

非遗草编“潮”起来,到嘉定徐行感受千年技艺的“时尚逆袭”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饶茗柯,实习生张艺 2023-08-06 19:50

这些年来,一批草编匠人通过改良创新、跨界融合,让传统技艺实现时尚逆袭,也让越来越多精美的草编工艺品被年轻人喜欢。

清新的黄色和绿色交织在一起,三绞编、三叉编、绞编等多种手法的编织下,局部镂空状的花篮、草包、挂件兼具传统与时尚,质朴与精美……今夏,徐行草编与时尚潮流品牌联动,几款精致而又时尚的草编作品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红网络,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中,对草编的讨论与“安利”也不绝于耳,一时间,原本被视为“传统”“土味”的草编逐渐成为不少年轻人喜爱的时尚单品。


徐行草编产自嘉定水乡,从遥远的唐代出世,兴盛于明清,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徐行先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2008年,徐行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年来,一批草编匠人通过改良创新、跨界融合,让越来越多精美的草编工艺品被年轻人喜欢。


跨界创新,“千年技艺”散发现代魅力


一本笔记本,通体蓝色,中间则由淡黄色作为打底,深棕色的“嘉”字印在整个笔记本的中心,显得风雅而又独特。这本笔记本出自国家级非遗徐行草编市级传承人王勤与她的团队之手,而这看似简单的设计,实际上是徐行草编与非遗安亭药斑布之间的跨界合作。



“草编制品不仅是拖鞋、挎包而已,这些年我们动了很多脑筋,开发了不少草编日用品、工艺品,让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更贴近。”王勤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徐行人,王勤自幼与草编结缘,见证了徐行草编从鼎盛到衰落,再重新崛起的过程。成为非遗传承人后,她努力为徐行草编开拓新市场、引入新技术。传统的草编染色,用什么颜料、用多少只能自己估算,而这也会导致彩色草编制品颜色偏暗,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王勤表示,在此次与时尚品牌联名中,蓝绿色是按照客户的要求而专门调配的,她与其他草编匠人前后共尝试了3次、染废了五六十斤黄草才成功。不仅如此,她还走入高校,与同济大学、工艺美校等学校的学生合作,努力让非遗年轻起来。



除了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日用品外,近年来黄草编织而成的精致饰品也层出不穷。运用黄草原本的肌理加之点翠工艺打造而成的草编胸针,色彩明艳、朵朵立体梅花栩栩如生地点缀于瓶身的插花瓶,还有穿着裙子、手里拿着萝卜和花篮的立体卡通“兔宝宝”……各类创新展品让人大开眼界。“非遗技艺不只是‘旧’的,可以‘新’起来;更不是‘死’的,要‘活’起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徐行草编的魅力。” 王勤说。





传承技艺,为黄草注入新活力


在位于嘉定新建一路的徐行草编工作室中,被黄草“包围”的草编匠人辛阿姨正低着头进行编织,她沉浸在“黄草世界”当中,周围的声响都不会影响到她手中的编织工作。从小学习草编,辛阿姨与黄草打交道已有五十多年,如今,她仍旧坚持每日来到草编工作室中,一编就是8个小时。



在辛阿姨的记忆里,儿时的徐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黄草、做草编,在当时,草编这项“千年技艺”就是在徐行人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发展的。然而,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徐行草编逐渐低迷,黄草种植、草编技艺面临后继无人、草编匠人老龄化的窘境,而坚持下来的草编匠人,靠得就是“情怀”二字。


“这项古老的手艺想要发扬光大,传承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解决草编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也一直萦绕在王勤脑海中。2014年,她开始主持“徐行草编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每年都坚持开设草编培训班和暑期班,为喜爱草编文化的年轻人提供接触和学习编织技艺的空间,又承接了嘉定区残联阳光工坊项目,让徐行草编成为残疾人再就业的新平台,这里也成为不少年轻人草编梦开始的地方。


位于嘉定南大街360号的“阳光工坊”在徐行当地小有名气,这里采用“前店后厂”模式,一楼是各种类型的草编作品,二楼则是草编手艺人工作的场所。



“阳光工坊”内,各式各样的草编作品琳琅满目,门口的矮柜上摆放着草编储物盒、灯罩、笔筒,就连挂着的风铃都是草编的。陈娇就是在这里,与草编“结缘”的。“徐行草编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怀旧的代名词,但是第一次来到阳光工坊时,我却被这里的草编作品震撼到了,原来草编也可以有这么多创新。”陈娇回忆道,阳光工坊中的作品彻底扭转了她对草编的印象,她也被这一千年古技所“种草”,如今,她拜王勤为师,成为徐行草编工作室中的一员,为这项技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一项“千年技艺”,徐行草编通过不断跨界创新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在嘉定徐行,更有一群草编匠人在不断摸索中,用一把黄草完成了“时尚逆袭”。随着“国潮”“复古风”的流行,这项传统的“千年技艺”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饶茗柯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