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旧居:他的梦想从这里起航!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乐游上海 发布时间:2023-12-04 23:18

摘要: 钱学森旧居在实物展陈的基础上,应用智慧场景声音、影像具象表达,讲述一代科学巨匠的成长背景和成才之路。

愚园路1032弄111号,这幢建于20世纪20年代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筑,是百年前一位年轻人梦想起航的地方。在他的推动下,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猛,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



在钱学森堂弟等人的回忆下,长宁区将愚园路1032弄111号钱学森故居恢复原貌,在实物展陈的基础上,应用智慧场景声音、影像具象表达,讲述一代科学巨匠的成长背景和成才之路。


1932年1月,第一次淞沪会战爆发,正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钱学森意识到发展我国自己航天工业的重要性。然而,当时交大并没有设立这门学科,他只能在图书馆自学。钱学森每天学到图书馆关门,回到家后,他还会继续通宵达旦地学习。


大学毕业后,钱学森考取了麻省理工学院。1935年,他告别家人,告别愚园路,前往美国深造。8年后,已经成为知名科学家的他回到上海家中,探望仍住在愚园路的父亲,并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蒋英成婚。


此后的10多年里,钱学森在美国钻研航天事业。直到新中国成立,他的归国愿望变得强烈。1950年,他向加州理工学院请辞,还将自己收集的图书、资料等一并打包,准备回国后为祖国出力,但却遭到了美国的强烈阻挠,他也因此被关押、折磨,受尽苦头。


在中国政府强烈要求和多方斡旋下,1955年,钱学森携妻子和儿女终于返回国内。10月13日,钱学森全家回到了愚园路的家中,与父亲会合。如今,钱学森旧居的墙上还挂着当时一家人拍摄的全家福,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代表团圆和希望的微笑。


在家中短暂停留了不到两周的时间,钱学森就北上投入到“两弹一星”的工作中。面对国外的质疑声和国内的怀疑声,钱学森十分自信地拍了拍胸脯说:


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正是因为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不辞辛劳、不计回报,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才能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如今,愚园路还新建了求真巷,嵌入了包括钱学森在内三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后人跟随元勋脚步,继续追求真理、实践报国。


【沿途旅行线路推荐】


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


导航目的地:长宁区愚园路1376弄34号。


上海的石库门,蕴藏着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就在深深的石库门——亨昌里34号创刊、发行。亨昌里的前门在愚园路边梧桐树掩映的店铺中间,弄堂的后门可以通到长宁路。弄堂里有几排新式石库门房子,都是假三层联列式外廊风格。二楼为编辑部复原陈列,约30平方米,生动展示了编辑部当年的工作场面和内容。


路易·艾黎故居


导航目的地:长宁区愚园路1315弄4号。


这幢小洋楼,是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方,是他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革命的地方,是共产党员的避难所和秘密联系点。革命年代,这里不仅架设着秘密电台,保持与国内一些地方长征红军的联系;而且还是艾黎撰稿介绍中国革命、支持中国抗战的重要阵地。


愚园路历史名人墙


导航目的地:长宁区愚园路1065号。


愚园路1065号是一座开放的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在一排历史建筑群中显得突出又特别。这里静静展示着过往在愚园路生活过的历史名人。同时,以个体记忆来描述上海这座迷人都市的集体记忆,让过往行人品读他们与上海、与愚园路的缘分。


线路: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路易·艾黎故居——愚园路历史名人墙——钱学森旧居。


责任编辑:杨佳滢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