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已过,年味渐浓。印象中,在那个物资还相对贫乏的年代,过年总是因为可以品尝到各类美食而令人向往。俗语说“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人们通常都会在自家的灶头上绘制特殊的装饰图案,寓意吉祥喜庆,祈求风调雨顺,这便是“灶花”。
灶花,又称“灶头花”“灶头画”,是用来装饰、美化灶头,表达农家美好愿望的一种乡土艺术,是传统美术的一种特有形式,它的题材和内容反映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江浙地区的农村,家家户户用于煮饭烧菜的灶头,往往砌在厨房一隅。为防止烟灰从灶膛飞出落到灶台上,人们在砌烟柜的同时通常还会砌一垛墙,被称为“灶山”。灶山的边上通常砌有灶君殿,也称灶王殿,内供奉灶君像,灶君殿外贴灶门帘,帘上一般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对灶头进行美化装饰,人们在灶山、烟柜及灶台下沿等处画上各种图案,这便是灶花的由来。
灶花历史悠久,在江南一带的农村广有分布。处于江南水乡文化圈内的上海,自然也是灶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上海的崇明、金山、奉贤、松江、青浦以及浦东南汇等郊区的农村,普遍都有绘制灶花的传统。2007年,灶花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分别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上海市崇明灶文化研究会。
旧时的年节岁俗中,农历腊月廿四为“灶神节”,传说中,这一天灶君老爷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的善恶之事。灶花最初是人们为了表达对供奉灶君的敬仰,体现神的权威,因而题材以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鱼)等为主,并辅以花草图案以及“回纹”“方格纹”等线条装饰,构图相对比较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灶花的表现手法从单一的黑白色发展成彩色,构图也不再是单纯的工写兼具,而是雅与俗、粗与细、精与简融于一体,并且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如画“竹”,寓意“祝(竹)报平安”;画“鱼”,寓意“年年有余(鱼)”;画山水,祈求“一帆风顺”;画“鹰“与”鸽”,寓意雄鹰展翅、和平吉祥。灶花的题材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神话传说、花卉鱼虫、飞禽走兽、湖光山水等,图案类型多样,有人物画、动物画、植物画、风景画等种类,并配有不同内容的吉祥文字。
灶花具有构图饱满、造型简练、内容广泛、通俗易懂等特点。其绘画方法独特,将石灰粉刷在尚未干燥的灶壁上,让颜料渗透进粉层,通过煮饭烧菜时烘烤和自然挥发而干燥,画作历经几十年仍不会褪色脱落。此外,灶花图案通常还与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相结合,朴实纯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灶文化丰富多彩,历经时代更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灶文化体系。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光绪年间,每个乡镇都有十多位能画灶花的师傅,这种传统美术绘画技艺主要通过泥瓦匠队伍进行传承。
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和创新,为灶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画笔给人们留下了寓意吉祥如意的灶花图案,这些图案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表达着民众对丰衣足食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子孙安康的祝愿。
然而,由于时代的更替,老艺人手绘的灶花逐渐被现代化的灶面瓷砖所取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居住生活,传统的灶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现没落。为了保护和传承灶文化,相关单位通过举办灶花艺术节、成立灶文化研究会、组织灶花研讨会、拍摄优秀作品并编辑出版、与学校合作编写乡土教材等方式,使灶花在青少年中得到发扬。
灶花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是一代人的乡愁记忆。如果说,热播电视剧《繁花》让观众看到了上海大都市的华丽之美,那么灶花则让人领略到传统农耕文明的非凡魅力。希望这朵连接起过去和未来的“繁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