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心血管疾病如同一个隐匿在繁华都市中的阴影,悄然侵蚀着人们的健康。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高达3.3亿,且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当说到这个话题,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科主任、心血管科主任曲新凯语气沉重:“病痛折磨、高死亡率、治疗费用,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患者及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背着三十多斤铅衣在射线中坚守,到推动中国胸痛中心体系建设,再到探索介入机器人,曲新凯以仁医之心,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守护着患者的健康,也见证着中国心血管医学的飞速发展与理念革新。
坚守不变的医者初心
与许多医生相仿,曲新凯的从医之路,始于家庭的深刻影响:他的祖父辈中有人从事中医,有人是放射科医生,爸爸则是部队里的一名军医。耳濡目染下,小时候的曲新凯便对医学并不陌生。而让他下定决心报考医学院的,则是亲人因病离世带来的触动,“很多医生都是因为家里亲人的离世,在职业选择上产生转变,我也不例外。”在多重因素叠加下,曲新凯顺理成章地报考了医学院,开启了他的从医之路。
本科毕业时,本想报外科的曲新凯机缘巧合进入了内科,却发现内科也有“外科”手术可做,那便是介入手术。“再加上,我的研究生导师方唯一教授是当时中国推广心脏介入技术的专家,因此便跟随他投身心内科了。”1997年,25岁的他第一次站上手术台,从早上八点半一直站到下午四点半,一天下来他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那件重达三十多斤的铅衣,“晚上回家后,我的肩膀上都是淤血。”虽然身上是沉甸甸的防护装备,但每当自己把跨越生死线的患者救过来的时候,他的心里却是无比欢愉:“每当克服挑战,我的内心会产生许多的成就感,更会有一种别样的幸福感。”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以高龄老人居多,这促使曲新凯在老年患者,尤其是超高龄心血管患者的评估、治疗、用药和康复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我们这里,75岁都算不上高龄,”他笑言,“我们曾做过年龄最大的介入手术患者是105岁。”这名百岁老人的儿子也曾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在进行介入手术后恢复了健康。正因为患者家属对介入手术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与信心,因此当这名百岁老人也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家属放心地将她交到曲新凯的“手中”,“有曲医生在,我们放心!”百岁老人介入手术成功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直至107岁去世。而这样的案例也推动曲新凯在老年心血管病领域不断探索更为个体化、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随着技术发展,心脏介入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90%的心脏疾病都可通过介入治疗完成。从早期的冠心病介入,到后来的起搏器植入、瓣膜介入等,曲新凯的技术不断精进,救治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在他看来,医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患者通过手术重获健康。
打通胸痛救治的“生命通道”
在心内科的战场上,曲新凯和他的团队无数次与死神赛跑,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正是他们最常面对的挑战之一。面对种种紧急情况,曲新凯总是迅速而冷静地指挥团队进行抢救,电除颤、心肺复苏、溶栓、介入手术……每一步操作精准无误,只为给患者争取那一线生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这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症而言,救治的瓶颈往往在手术室之外——院前延误、院内流程不畅。“一个患者来了,要挂号、做心电图、等抽血报告、呼叫导管室……一套流程下来,两三个小时就耽误了。”作为国内最早参与急性胸痛管理模式——胸痛中心的倡议者及推动者之一,曲新凯带领团队致力于打通这条生命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1981年,全球首家‘胸痛中心’在美国巴尔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曲新凯介绍,与传统住院相比,胸痛中心往往采用更为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为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2013年起,曲新凯作为早期参与者,投身中国胸痛中心体系的建设与推广工作,他和专家们共同参照国际理念,结合中国国情制定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和认证标准》,简化了救治流程。
以华东医院“一门式”胸痛诊室为例,诊室设置在急诊旁,集合了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普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超声科和放射科等近10个学科,由心内科专科医生和急诊胸痛中心专科护士协同合作,为急诊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大大提高了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降低了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了临床预后。
经过十余年的推广,全国已有3179家单位的胸痛中心通过认证,急性胸痛救治效率明显提升。“十年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省级医院大概在70%,县级医院只有40%。而如今在上海,通过认证的标准版胸痛中心,这一比例可以90%以上,基层版胸痛中心的这一比例也能达到85%以上。”曲新凯不无自豪地说:“更为关键的是,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闭塞血管的时间(D2W),国际标准是90分钟以内,现在全国平均水平已缩短到70分钟。”
与此同时,作为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胸痛中心执委会秘书长,曲新凯还负责全国胸痛中心的质控工作,通过数据监控和现场检查,确保胸痛中心救治质量持续提升,推动了胸痛中心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让更多患者受益。
探索智慧医疗的无限可能
长期在放射线下进行介入手术,心内科医生的身体会受到辐射伤害;手术精度容易受医生手部稳定性影响;此外,基层医院还面临介入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基于这些痛点,曲新凯将目光投向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研发。
早期的血管介入机器人性能有限,更像是一个“大玩具”。国外品牌机器人因市场认可度低、盈利困难等原因,面临退出心内学科时,曲新凯团队不放弃:他们于2019年创新性提出“多器械协同递送”理念,通过开发双通道递送技术,迭代式提升血管介入机器人的性能,并研制出已经完成首批临床验证的新一代全球首款双通道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实现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的同时还能够支持远程操控,为基层医院开展介入手术提供了无限可能。“当然,目前在心内学科领域内,机器人仍处于辅助阶段,但我相信,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未来它将成为心血管介入领域的重要力量,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疗。”他笑着说道。
此外,曲新凯还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工作,致力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在脂肪功能代谢紊乱、NAD能量代谢失衡、微循环功能障碍、无创影像学等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的成果发表在国际、国内高水平杂志,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
回顾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曲新凯坦言,有无法挽回生命时的无奈与痛苦,也有成功抢救生命时的喜悦与兴奋。当被问及“如果重来,是否还会选择这条路”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还是会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因为救活一名患者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任何职业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