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0岁是新40岁”不再是一句玩笑,“百岁人生”正从概念变成许多人的生活现实。在上海这样的老龄化城市里,如何让养老从“活着”变成“活得好”,成了每个普通人需要提前盘算的课题。
日前,由兴证全球基金、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投资·时光”百岁人生大讲堂成功举办,一场围绕“长寿时代”的分享会里,专家们的建议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南开大学原新教授提到,现在中国正面临“少子化、长寿化、老龄化”三化并进,一个人可能要面对超过55年的养老周期——这意味着,养老不是退休后才要考虑的事,而要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准备。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三周年,公众关注度上升。兴证全球基金党委书记、总经理陈锦泉表示兴证全球基金自2016年率先布局养老投资,2019年推出首只养老目标基金。目前旗下7只FOF及指数增强产品已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Y份额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均为正收益,累计为持有人创造利润2.9亿元。Y份额具税收优惠、费率低、引导理性类定投三大优势。公司通过稳定α与更优γ策略,力求控波动、创可持续收益。
从财务上看,低利率时代里,单纯存银行很难跑赢通胀。上海财经大学张熠教授建议,普通人可以通过养老金融工具来做长期规划,比如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Y份额基金,这类产品费率更低,还能享受税收优惠,适合用“类定投”的方式积累财富。兴证全球基金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FOF Y份额客户盈利占比99%,FOF产品累计为持有人创造利润33亿元,长期持有确实能带来稳健回报。
不过养老不只是“钱的事”。圆桌讨论里,嘉宾们提到,现在的养老需求已经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除了财务储备,还要培养理财能力、积累社交资本,甚至学会跨越“数字鸿沟”。复旦大学岳晓虎分享的脑机接口技术,也让我们看到科技对养老的改变——未来,这类技术或许能帮老人恢复运动功能、改善神经疾病,让“老”不再和“弱”划等号。
对普通人来说,最实在的建议是“双轨策略”:一方面用长期投资锁定回报,比如配置权益类资产抵御利率下行风险;另一方面通过FOF这类专业工具平衡收益和波动,避免因短期市场波动影响养老规划。更重要的是,把“长寿”当成一种“资本”——保持学习能力、拓展社交圈子,让自己在退休后依然能参与社会、创造价值。
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养老早已不是“养儿防老”的单一模式。从个人养老金账户到社区养老服务,从科技助老产品到终身学习课程,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工具和路径,把“百岁人生”过成一段有质量、有乐趣的旅程。毕竟,养老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段需要提前规划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