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已过了饭点的杨铁毅刚走出诊室,门口的患者便连忙迎了上去,看着风尘仆仆赶来的患者,杨铁毅又折回到了诊室……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中午,尤其是在2018年杨铁毅获评上海工匠之后,公利医院骨科成了患者慕名而来的首选目标之一。
能治愈更多患者,按理说,医生应该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但如今的杨铁毅却并不这么认为:“我一个人,就算全年无休,能治几个人?就算全科医生都无休,又能治几个?所以,治疗并不是我们医生唯一能做的事。”
骨科大夫的新思考
2018年的上海工匠擂台现场,播放了这么一个片段:一台显微镜、一把精细化磨钻,在更清晰的视域里,杨铁毅在生鸡蛋的蛋壳上细细打磨出“工匠”二字。透过无影灯,鸡蛋内膜完好如初,内里流质的蛋黄清晰可见……“人体的脊柱就如同这样一个生鸡蛋,外部有坚硬的增生骨刺、骨化韧带等,里面包裹的是娇嫩的脊髓。若手术中稍有不慎伤到脊髓,就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致瘫、致死。”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在场的评委无一不称赞,但杨铁毅对此却很淡然:“其实,很多有点功力的骨科大夫都能做到这一点,只是老百姓或者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都不知道而已,看着觉得很神奇。我们看病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经历了什么,病人和家属并不知道,他们只觉得经过手术,为什么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病人的想法也是这几年杨铁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医生攻克了各种难关,最终手术成功,但病人和家属并没有他们想像中那么高兴?病患家属究竟怎样才能对一个医生的治疗十分满意?
目标是让更多人“无须治疗”
“有了症状了病人才会来看病,但很多疾病是不可逆的,即便医生妙手回春,都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样子。”
一次国外学习的经历让杨铁毅找到了答案。在那里,他听到受到严重创伤的棒球运动员,因为医生的介入,重新回到棒球场上,继续自己的运动生涯。这名运动员的经历让杨铁毅意识到,医生的目标应该是达到病人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攻克了某个难关。“疑难手术的技术攻关很难复制和推广,而且这种高风险的手术,风险的承担者是病人。医生应该换位思考,从病人和他们家属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份工作。”
找到答案后的杨铁毅整个工作的重心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不再一味追求将技术做到极致,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运动医学和健康管理的新研究领域。“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提前管理,提倡科学运动,健康运动,让更多人无须治疗。”杨铁毅这样说到。
2018年,公利医院骨科被评为浦东新区特色学科。今年疫情之前,杨铁毅又牵头成立了上海市健康科技协会运动功能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将各系统有关的专家跨界集合起来,进行健康管理的整体化和系统化探索。杨铁毅说:“如果做好健康管理,获益面会更大,人的有效生存时间就会拉长,社会资源也会大大节约,这不正是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的理念嘛!”
如果说,过去,杨铁毅的成就感来自于病患的痊愈;而今,他的成就感来自于培养了多少骨干,帮助了多少人避免发生疾病。虽然,这种成就感来得比过去慢一些,但他坚持,人是要看远景的。“很多人说,我们是因为能看见所以才相信,事实上,我们是因为相信才能看见。我相信事前的健康管理能给更多人带来福音,所以我们定会看到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