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奋进者|结构药理学家徐华强:无惧“九死一生”研新药,疫情中担起科学家责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2-09-26 21:03

摘要: 徐华强长期从事激素受体结构研究及相关受体的药物研发,使上海在基础研究和靶向新药研发领域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学生们心里,国际著名结构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就是向往的那一座山、一个标杆,同时他也是一名寓教于乐、一丝不苟的引路人。


徐华强长期从事激素受体结构研究及相关受体的药物研发,取得的诸多突破性成果与进展,使上海在基础研究和靶向新药研发领域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搭建基础科学与临床药物的桥梁


很多人说,新药研发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做药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在徐华强看来,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人类对生命科学的底层逻辑不清楚。


“一架飞机有2万多个零件,哪怕一个零件有一丁点的损耗,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是我们坐飞机都感觉非常安全。同样,我们发射火箭、重卫星的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不可能说10次发射9次失败。这是因为,工程学、物理学它的底层逻辑非常清楚。”徐华强认为,“所谓科学,就是可以预测它的结果。在有了清晰的底层逻辑后,我们从药物设计就要保证每个程序都是对的,一路走下去,就应该能够达到目标。但我们对生命科学基础问题的探索还是非常薄弱的,很多疾病发生机制机理都不清楚,这就导致了做药的艰难。”而徐华强在做的事情,就属于厘清生命科学底层逻辑的范畴。


在深耕基础研究领域多年之后,徐华强的团队主导解析了30多种与神经、免疫和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GPCR结构,为这些疾病的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近年来,他决定用自己多年的积累,在基础科学与临床药物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致力研究原创性成果和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徐华强接下来的人生,将为实践这一理念而努力。目前,他参与和主导的3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研发进展顺利。其中,治疗脂肪性肝炎候选新药CS0159分别在美国(2021年)和中国(2022年)获批临床,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充分利用蛋白结构辅助设计,发现可增强药物活性及降低药物副作用的作用位点,并应用到新药分子设计中。从靶点研究到药物设计,皆由徐华强团队及其合作团队完成,是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原创新药。


疫情下,生命科学大家的勇气和担当


从本科就读清华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到清华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的第一届研究生,再到留学美国研究基因转录调控和核受体信号识别,以及近年来回国后在GPCR的跨膜信号转导和新冠科技攻关中取得的多项重大突破,徐华强一直在选择通向科学探索的道路,瞄准更大更深刻的科学问题。



2021年底,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全球肆意传播,徐华强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开展研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迅速解析奥密克戎 BA.1变异株刺突蛋白以及结合人源受体ACE2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迅速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并攻克了BA.1变异株刺突蛋白与特异性治疗抗体JMB2002的结构,阐述了抗体JMB2002具有广谱抗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Science,2022)。


“我特别敬佩徐华强老师作为科学大家的勇气和担当。”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药靶结构与功能中心研究员/课题组长尹万超回忆道,“记得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徐老师就把我叫到办公室,非常坚定地和我说,可以把手头正在推进的所有课题先放放,疫情蔓延关系全国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要发挥我们的专长,抢时间为更好地推进抗新冠特效药研发贡献力量。”


为此,徐华强吃住办公室一个半月,带领团队通力合作仅用46天就解析了新冠病毒基因复制酶RDRP结合RNA和瑞德西韦的复合物结构,并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分享了新冠靶点的精细坐标信息,以辅助全球科研人员更快更准的进行抗新冠药物的开发,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


而进入2021年底,新冠omicron 毒株迅速蔓延,面对每日激增的感染病例,徐华强迅速组建omicron攻关小组,瞄准决定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的刺突蛋白,再次带领团队经过近20天不分昼夜的持续推进,解析了刺突蛋白结合人源受体和新型治疗性中和抗体等多个复合物结构,不仅解释了omicron的免疫逃逸和传染增强的机制,还为接种加强针疫苗防控疫情扩散提供了理论依据。


“徐老师对生命科学探索的把握和坚持让我们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倍受启发和鼓舞。” 尹万超说。


责任编辑:陈烺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