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访谈|人工智能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20-06-24 19:15

摘要: 次研究可能是国内第一篇实证研究人工智能对农业发展影响的论文。

人工智能全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被主要工业化强国视为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


第14次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季会上,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晓时分享了其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率——基于就业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的视角》


农业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周晓时表示,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增加农民长期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最有效方式,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全面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


那么,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率发展存在何种影响?其中存在何种形式的作用机制表现?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而言,这种外溢效应是否表现出异质性?


为探析以上问题,周晓时与合作者结合Acemoglu and Restrepo (2020)的理论框架,采用1991-2017年49个国家的数据,定量分析人工智能对生产率、农业就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他介绍,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次研究可能是国内第一篇实证研究人工智能对农业发展影响的论文,在以下方面存在一定的创新:(1)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并从就业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两个方面进行作用机制分析;(2)采用能够控制多种效应、收敛速度更快的高维固定效应估计方法;(3)为深入异质性因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性别层面进一步展开定量分析。


此次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影响农业就业、农业在经济结构种的占比,是人工智能影响农业生产率作用机制的主要途经;基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工智能对高收入国家农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非高收入国家表现出负向抑制作用。


基于研究结论,周晓时认为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 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明确农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的重点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精准作业等核心技术;


(2)促进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农业的产业化应用,以“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提供“推力”;


(3)突破超小农业经营规模对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的限制,为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创造条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高学历的农场主、合作社主要管理者参与农业经营,促进农业经济的规模效益与新技术采用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人社部:春节期间8700多万外出...

职来职去| 收入越高,睡眠越少,...

专家观点|疫后消费为何恢复迟缓?...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