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又焦虑!上海举行海归人才招聘会,留学优势日益减弱,竞争越来越激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0-10-11 19:16

摘要: 2020年回国求职海归人数将突破80万,他们不但要和“自己人”竞争,还要与800多万国内应届毕业生站在同一赛道竞争。

在招聘会现场兜了3圈后,即将从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的金融经济专业硕士生小戈在职场规划服务台前排起了队。“父母想让我回浙江考公务员,我也没想好是读博还是做哪一行工作,哎,先咨询下专业人士吧。”她一脸迷茫,情绪有些低落。而这,几乎是招聘会上的统一表情。


10月11日下午,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和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联合主办的2020 “海归职通车” 海归人才招聘会举行。来自高新科技、生物医药、金融、地产建筑等46家企业提供了231个岗位。


MIT和牛津的毕业生也来了

海外名校理工科专业应聘者增多


海归人才招聘会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11年,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周中泽见证了留学生归国就业的变化。



“招聘会报名启动当天,就有超过1500名留学生报名。”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主办方提前关闭了报名通道。“而去年,一周时间才报了1800人。”


不仅仅是人数变多了。人才质量也提高了,常青藤高校的学生屡见不鲜。“名校留学生回来找工作是趋势,今年更多。比如麻省理工、牛津大学。”


专业上也有变化。周中泽说,往年来招聘会的更多得是文商科专业,今年理工科专业增加了许多。“这当然与国外就业难度增加、整体政策环境息息相关。”


与国内学生同一赛道PK

海归优势不明显


应聘者在变,招聘企业也在变。


“此次邀请了了40多家企业,特斯拉、沃尔沃、医药集团等优质企业,集中代表上海高端智造、生物医药、金融中心、地产建筑、网红经济、专业服务、教育科研与大型实业集团等。”周中泽说,但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外企招聘需求少了,比如“四大”。



国内著名互联网公司们都没有出现在招聘会上。“中国C9高校的毕业生们质量完全能满足这些公司的需求。单纯海归两个字已经很难战胜国内著名高校的学生。国内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经验甚至更丰富。”


在疫情背景下,这种竞争显得格外激烈。


据统计,2020年回国求职海归人数将突破80万,他们不但要和“自己人”竞争,还要与800多万国内应届毕业生站在同一赛道,向有限的岗位发起冲击。


“我们已经开启了校园招聘会,希望借海归招聘会的平台招到优秀的应届生人才,但是目前看来,效果不理想。”微创医疗HR刘女士说。


UniCareer近日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调查显示,“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往往是求之不得,综合能力较弱的海归受欢迎程度较低,甚至有超过60%的企业并不认为海归在专业领域上比内地学生更优秀。


迷茫又焦虑

职场专家台前热度高


在招聘会现场,除了企业台前排起了投简历的长队,服务台前的专家们也忙得喝口水的空都没有。


今年的招聘会上,主办方邀请到三位职场专家帮助海归修改简历,进行职业咨询,帮助留学人员进一步增强对自我的认知、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增进留学人员对国内企业及人才政策环境的了解与感知,帮助海归提升就业竞争力。



咨询政策、修改简历、职场规划,这让焦虑又迷茫的留学生们找到了一点安慰。


他们关心什么政策?落户。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的陈老师一遍遍地为咨询者讲解上海关于留学生人才落户政策。“临港因为对留学生有些特别政策,也很受欢迎。”


坐在旁边的修改简历的专家杨老师拿着两份简历直叹气。一份两页A4纸写得“扑扑满”,一份不超过200字。“简历模糊没重点,甚至格式都是错的。”


负责咨询职场规划的罗老师则感叹这些留学生迷茫又焦虑。“他们关注海归背景在国内有没有竞争优势,想知道在国内到底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通过什么途径找,这是普遍问题。”“好多留学生已经经过了几个月找工作打击了,充分认识到了就业难度,对薪酬要求都不高。”


“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我的标准就是上海市平均工资。”小顾去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在一家公司短暂做过一段时间后离职了。“现在就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其他都不想了。尤其是不能想留学划算不划算的问题。”他一脸苦涩。


摄 影:郭娜
责任编辑:陈烺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人社部:春节期间8700多万外出...

职来职去| 收入越高,睡眠越少,...

专家观点|疫后消费为何恢复迟缓?...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