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中高龄求职者再就业压力增大!应出台禁止或倡导性规定,防止就业年龄歧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1-03-08 17:54

摘要: 为了保证劳动力数量,让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完全有必要对就业年龄歧视做出禁止或倡导性的规定。

企业招聘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员工90化”。“35岁+”与“4050”人群一起,正被迫成为“就业困难人群”。


3月8日,智联招聘上海市场负责人谢海龙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劳动力数量,让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完全有必要对就业年龄歧视做出禁止或倡导性的规定。


中高龄求职者再就业压力增大


此前,智联招聘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发布《中高龄求职者就业问题研究报告》,旨在探究35岁以上中高龄群体的再就业情况、面临的困境、潜在的风险及应对之策。


数据显示,2020年2至9月,在智联平台投递简历的35岁及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14.9%,增速为35岁以下求职者(7.3%)的两倍以上;其中,35至49岁中高龄求职者同比增长13.5%,50岁及以上中高龄求职者同比增长32.4%,增速为35岁以下求职者的四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在2020年3月已离职的35岁及以上求职群体中,到9月份仍有62.9%继续在智联平台投递简历,失业时间已超半年。其中35至49岁和50岁及以上群体的比例分别为63.6%和54.7%。


根据调查,89.7%的中高龄求职者再就业前的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高收入家庭(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上)比重则为63.3%。在再就业期间,中高收入家庭比重降为18.1%,下跌了45.2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中高龄求职者就业的最大压力不在于找不到工作,而在于找不到相对体面的合意工作,陷入“高不成来低不就”的困境。调查显示,在现有支出水平上,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中高龄求职者家庭的支出仅能够维持3个月以内的时间。


“35岁现象”有扩大趋势


青年与中年,都是人力资源范畴内的就业群体,但在实际之中,35岁及以上的从业人员,往往会遭遇就业难,因此不少职场人认为,35岁是职场“分水岭”、“荣枯线”。


对此,谢海龙指出,就其个人认为,所谓“35岁职场”现象,是现阶段全社会普遍的压力与焦虑,投射在职场的一种体现。所谓“35岁危机”,最早仅限于特定行业特定岗位,比如前几年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背后是资本助力,高预期的资本回报成为必然,这就驱动着企业各项经营指标必须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压力层层传导到岗位层面,就要求员工必须保持高产能、高增长甚至超负荷状态来匹配。而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各行业,35岁现象越来越被人们提及与讨论。


在谢海龙看来,35岁会不会成为“职场分水岭”,取决不同行业、企业、个人间的互动,而且是阶段性互动。


“供需博弈”造成阶段性现象


“35岁+”职场人到底是人力资源,还是人力成本?


对此,谢海龙指出,这个问题要回到具体场景中,相信不同雇主、不同的个人对此定义理解都不同,但可能一些共性点在于,如果一个人到了35岁,仍然能保持快速学习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解决企业面临不确定环境中出现的各位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无论在企业端还是员工端,他都一定是资源;反之,如果到了35岁,跟不上变化不愿学习新知识,因循守旧,甚至想当“老油条”混着,这样的人面临什么也是显而易见。


谢海龙表示,企业不愿招“35岁+”的人不是单方面原因,“35岁+”现象的出现,其实是职场更大层面的“供”与“需”选择、博弈的一种阶段性结果。


有必要作出禁止规定


谢海龙认为,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劳动力数量,让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完全有必要对就业年龄歧视做出禁止性或倡导性的规定。


“在现阶段人口红利尚能满足的情况下,企业会有很多理由倾向使用能长期超长加班、薪资期待更低的低龄员工来替代高龄员工。”谢海龙表示,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相信更多企业会需要多层次人力结构支撑、资源、经验储备。这时既需要思维活拼劲足的年轻人,更需要优秀的“35岁+”职场人,能对趋势的有判断力、能用宝贵的经验帮助企业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缓解群体焦虑需多方努力


社会由个人、家庭组成,当“35+”的中年人职场出现问题需要重新找工作时,影响的不止是个人,还有这个人背后的家庭、背负的房贷车贷,孩子老人的教育与医疗水平等。


因此,谢海龙指出,应对“35岁+”危机,需要个人、社会、政府的多方努力。首先,当事人一定要“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持续学习、让自己迭代更新,成为社会、企业需要的人非常重要。


其次,在社会与产业层面,需要正向积极的引导,不要再向已经很焦虑的“35+”群体制造焦虑;各行各业的企业,应该推进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认识和利用“35+”员工的特点和优势,打造多元、融合、友好的企业文化。


不仅如此,希望有更多制度保障“35岁+”劳动者的权益,如禁止就业年龄歧视等方面规定、加强引导培训,赋予中高龄劳动者更多技能培训学习机会,拓宽其再就业、创业之路等。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35岁成职场荣枯线:你是人力资源...

求职被拒之门外维权难,谁来给“非...

“不干也罢!”公司一个举动引众怒...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