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改变“低等”偏见、缓解教育焦虑,职业教育本科势在必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1-05-02 09:35

摘要: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释放出哪些积极信号?本报邀请专家进行解读。

“考不上高中去读中职,考不上本科去读高职”的想法在社会上根深蒂固,长期以来,“低人一等”的偏见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此次在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稳定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本科”,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


事实上,在“职教20条”中就提出了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7所学校独立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其中设置了247个高职本科专业,并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建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国家制度。


但对社会普通大众来说,对“职业教育本科”还很陌生。为何要开办职教本科,它和我们熟悉的本科教育又有什么不同?今后又将如何促进职教本科的发展?劳动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匡瑛,她就职业教育本科进行了深度解读。


劳动力需求变化迫切要求改善教育结构


匡教授指出,职业本科是经济社会发展到当代的必然产物,新时代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动迫切要求改善教育结构。数字化、智能化、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驱动了产业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同时也改变了原有劳动力的格局和需求。在智能化时代,原有科层制工作体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转向扁平化、网络型工作体系,工作复杂性增加,工作组织形式发生了本质变化,主流生产方式由 “大规模生产 ”变革为“定制化(或单件制)生产 ”和 “柔性化”生产。


由于这样的变化趋势,岗位工作任务愈加宽泛且复杂,这就决定了原有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人才能力是不充分的,这些职业能力也是不可能通过普通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由此可见,我国人才供给结构面临着人才层次和人才类型的双重矛盾。”


据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2018年调查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各技术等级或者专业技职称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7。其中,高级技能、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 2.39、2.01、2.01。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职教本科可以缓解教育和就业焦虑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可以缓解教育焦虑、就业焦虑。”匡教授说,目前本科生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高职高专就业率稳中有升。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导致普遍存在“毕业即失业”的就业焦虑。而缓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就是引导其分流到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使其学有所用,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电视剧《小舍得》热播,教育焦虑成为热词。在匡教授看来,愈发严重的教育焦虑已经成为当前极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匡教授指出,在现有的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氛围下,如果学生想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通常会选择获取学历和学位。而当前能的实现这一梦想的路径极为单一,学生和家长无从选择,教育焦虑由此诞生并逐年前移到基础教育甚至学前教育阶段。


匡教授指出,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提供更为多元的教育选择并授予相应的技术学位,既能缓解日益严重的社会教育焦虑,又能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和学习自由,使高等教育真正从“筛选的教育”走向“选择的教育”。


此外,她认为发展职业本科是顺应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项必要举措。比如,德国于2009年成立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日本也于2017年通过法案修订设立了专门职大学和专门职短期大学。职业本科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本科与其他本科有本质性差别


那职业教育本科与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相比又有哪些不一样?


匡教授指出,职业本科是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层次的结果,是完全按照传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举办的本科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的,是深深扎根于职业实践、围绕职业岗位变化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因此,它产生于职业发展中,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群发展,遵循着工作体系逻辑,指向岗位工作中劳动复杂程度的发展,重点是要能及时面对和处理更加复杂高深的工作问题。


职业本科主要采取针对针对职业能力体系的行动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而非传统的精英主义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本科不仅仅打破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的逻辑和面向上与其他本科存在差别。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遵循的是工作实践中职业能力的要求,符合工作任务的组织逻辑,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坚持理实一体,面向技术技能型职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不能简单复制移植


职业本科既然在类型上与普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匡教授指出,职业本科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避免简单的复制移植。


首先在人才培养内容方面,要始终坚持行动导向培养模式,完善基于工作本位的学习制度,遵循工作实践中职业能力的要求,注重面向工作导向的技术技能创新。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倡导产学研一体,坚持校企合作育人,丰富并拓宽合作渠道,注重与产业学院、产业大学、产业研究院等进行长久、深层次的联合,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方面,要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基于能力标准的资格制度,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切实发挥资格证书在教师准入、晋升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领建设一支符合本科层次教育需求的职教教师队伍。


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本科教师的特殊性以及现实存在的问题,创新职前分类培养模式,完善职后培训体系,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创新双向挂职制度,促进教师校企同一体内的双向流动和基于教融合型企的双向流动。


最后,在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方面,要完善国家资历框架制度,设立专门的技术教育文凭和技术教育学位,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的建立健全,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书”制度,遵循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健全符合工程技术人才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如恢复建立八级技工制度等,提高职业本科的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同。


与此同时,理顺职业教育内部衔接通道,推进中本贯通和高本贯通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建立自成体系的内部升学通道,从而有效保证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独立性。


(匡瑛: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院校德育,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场所学习,创新创业教育)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