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2025年我国新成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13年,产业领域专业人才缺口依然大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21-06-11 14:15

摘要: 制造业和现代生活服务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还有很大缺口。

教育人力资本,即通过教育赋予劳动力的技能和能力,作为人力资本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教育人力资本的数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全国6岁以上人口和全部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从2010年的8.80年、9.10年增加到2018年的9.26年、10.26年。同时,教育人力资本的质量也显著提高,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从2010年的8.93%增加到2018年的13.03%。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都将进行调整和转变,那么,我国教育人力资本将呈现什么样的特点?能否支撑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并助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去考察教育人力资本发展趋势,并给出更精准的提升我国教育人力资本的政策建议。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蔡翼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谢倩芸经过一系列测算,在今年6月发布的最新研究中得出结论——


需新增大专以上就业人口2.17亿


“十四五”时期,教育人力资本对调整和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继续实现持续较快增长非常重要。


分析表明,“十四五”时期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人力资本的总量和增量都将有所提高,2025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将达到10.62年;新成长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3.02年,其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者所占比重会由“十三五”时期的39.6%提高到“十四五”时期的48.8%。


而经济发展和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对教育人力资本质和量的需求持续增加,尤其对高质量教育人力资本的需求非常大。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当前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则中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2.7年;而如果各行业就业占比和大专以上比例均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同水平,则中国需要新增大专以上就业人口2.17亿人。


因此,要提升整体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满足扩张性行业对高质量教育人力资本的大规模需求,可以从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系、针对产业需求—人力资本匹配进行人才培养等几方面入手,不仅提升教育人力资本总量,而且改善整体教育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制造业和现代生活服务业人才缺口大


通过此研究分析还可知,制造业和现代生活服务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还有很大缺口。


为了解决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之间不完全匹配的问题,蔡翼飞和谢倩芸建议:集中力量进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活服务业急需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应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专业,扩大知识产权、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专业的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规模。结合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人力资本提升,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急需人才培养。


同时,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大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制造业相关核心技术和生产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先进装备制造和基础制造相关专业,加强生产服务业相关专业的建设等。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不搞个人申报,实行单位申请!沪“...

我国拟修改职业教育法:建立符合职...

人才供给不足,求职者多为女性!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