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战在各个领域的工人师傅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炎炎夏日,劳动报的记者走进车间班组、项目工地、城市运行一线,拜个工人当师傅,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工人的人生百味,体会这份职业的光荣和不易。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工人阶级始终是发展主力军。
我们身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本上是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的,这其中,包括千千万万的工人。从服务业到制造业,无论是城市运行,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工人。
工厂里的师傅挥汗如下,专注细致,为社会生产着合格的产品。电力巡线工用双脚丈量城市,用双眼发现隐患,用一份责任感守护城市光明。供水服务工走街串巷,侧耳倾听锁定漏水点,为市民用水保驾护航。空调安装工如壁虎般灵活攀爬,为了实现“安装后保用10年”的承诺,做好每个细节。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才能丰衣足食,安度盛夏酷暑,走过寒冬腊月。
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工人职业光荣而伟大。
工人工作有多艰辛?记者体验了搬场工的日常,才知一二。单门立柜压在肩上仿佛有千斤的重量,床垫放在背上,也因屡屡打晃而让人几近虚脱。而在日常中,搬场工经常要把柜子、床垫背在身上,在狭窄的楼道里腾挪,每天走上几千步楼梯。繁重的劳动不断重复,而他们在弯腰、挺身之间,依然保持微笑。
在现代化的机器人工厂里,装配工们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他们衣着整洁、心态良好,与机器人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在包装车间里,工人两秒封好一个箱子,看似简单的工作,蕴含着诸多技巧。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工人不仅有力量,还有智慧、有技术,会创新,即便是做简单的事情,也有工匠精神。
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全社会要共同努力。
值得关注的是,工人曾经是一个令人感到骄傲的职业,而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中国工人的队伍结构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成为一个正处在变迁中的阶层。总体收入不高、晋升通道不畅、工作压力较大等因素,依然制约着工人的职业成就感。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工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得以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上海市总工会会同市有关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中,我们看到,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加大激励引导力度等地位提升行动将有新的探索;完善住房保障措施、优化交通出行服务等公共服务被提上议事日程。我们期待着,这些举措将有力提升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住环境。
现实中,工人绽放光芒的舞台也渐趋广阔。从更多中国技工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到各类技能赛事和培训,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到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奖励表彰,呼唤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正在成为时代交响。
牢记“当好广大工人的朋友”,走好新时代媒体群众路线。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曾经殷切嘱托,劳动报要“当好广大工人的朋友“。作为上海市总工会的机关报,劳动报记者要牢记嘱托,积极响应全国总工会的号召,通过蹲点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与工人师傅走在一起。
当记者真正走近工人,身体力行他们的一天,方能感知平凡中见专注执著的精神,也能触摸到平静中有蓬勃突破的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反映他们的火热实践和精神风貌,深切体察他们的期盼与梦想,是当代媒体人的职责与使命。
新时代的中国,呼唤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拜个工人当师傅,学来的技能或许会淡去,但学得的职业精神、与之缔结的情感永远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