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着力发展租赁住房,惠及更多一线职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徐巍 发布时间:2021-09-10 16:11

摘要: 让广大市民在居住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上海成为人们近悦远来之城。


《上海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近日正式公布,让人欣喜地看到,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大力构建住房租赁体系。以“稳定就业、稳定居住”为主基调的住房租赁政策体系,对于全市各行各业的职工而言,无疑就是一颗实实在在的“定心丸”。


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在上海,大量初入职场的青年职工、一线蓝领工人靠租房解决居住。但是,他们常常会感到住得有些“提心吊胆”。


一方面是怕租金一涨再涨。有调查显示,2020年上海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房屋整租价格(以55平方米测算)分别为4950元/月、3300元/月和1980元/月,毗邻中心城区且交通便利的松江新城房屋整租价格已达到4000元/月左右。如按业内通用的房租收入比不超过30%的比例计算,承租人或家庭月收入需达到11000元以上,即需达到全市中高收入水平,才可以相对轻松地承担在郊区租赁整套住房的开支。


另一方面,普通的租赁住房在居住稳定性、职住平衡上也有所不足,很多人都有频繁搬家、长距离通勤的经历。


尽管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已经用最大的努力,累计建设筹措公租房18.5万套,累计供应15万套,约70万户家庭享受到了公租房。不过整体而言,这样价廉物美、有政府背书的“好租赁房源”对于职工的需求而言,仍然是“僧多粥少”。


针对市民,特别是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痛点”,规划把以人民为中心,置于首位,提出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住房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以更优的住房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用更好的住房资源服务居民安居,实现住房发展为了人民、住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提出坚持租购并举,构建住房租赁体系的重点目标和发展任务,并明确了相关的约束性指标。


特别强化公共租赁住房“保基本”导向,重点解决教育、科研、文化、卫生健康等单位和邮政、快递、环卫、公交等公共服务行业企业职工的居住困难。一大批一线职工、蓝领工人将直接成为规划的受益对象。


我们相信,住房“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将帮助更多的职工群众实现住有宜居的目标,住房的发展将为服务上海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提供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未来五年,上海关键性产业的发展、五大新城的建设都需要导入大量人口,市民特别是新职业人群对住房需求有更加美好的期盼。要以规划为引导,推动更多的政策出台、措施落地,让广大市民在居住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上海成为人们近悦远来之城。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大学毕业生、蓝领工人以及其他新市民群体是一座城市人口的“新鲜血液”,他们构成了庞大而年轻的职工队伍和住房租赁需求。但是,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往往非常有限。那么,政府、企业能否共同发力,使租赁住房供应更加充足、房型更加贴合、价格更加更加亲民?


比如鼓励企业、园区自建职工宿舍,能否在土地、审批等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和便利?又比方,面向城市运行所必需的基础服务人员,目前已经实行了公租房的拆套供应,未来能否加大拆套的力度,同时增加宿舍型租赁住房,让这一群体能尽可能的享受到稳定、干净、安全的租赁住房。


其次,在这次规划中提及“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那么能否尽快展开先行先试。


很多经验表明,即使住宅本身的供应到位,但由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或者无法“租购同权”,仍然会大大影响其居住的吸引力。所以,能否根据广大职工家庭的切实需求,在教育等呼声较为明显的领域,做一些“租购同权”的突破性试点,逐步让租赁住房发挥更大的吸引力。


租赁住房在上海经济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一个强大的租赁住房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政府主管部门、相关企业能否积极创新,在法律的框架内、依托新技术、新思维和新理念,不拘一格创新租赁住房的供应、管理机制。


而全社会也应该有更宽容的心态,容许短暂的不足,让租赁住房的发展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各方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那么租赁住房才能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将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