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长假,申城演艺市场好戏连台,位于美罗城的上剧场里,赖声川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也奉上了连演14天的“豪华大餐”。因为是假期,剧场里多了不少拖着行李箱来看戏的“游客观众”,这让身经百战的刘宜林突然有了种第一次演出时的紧张和兴奋。
4天8场、12小时连轴转,还要在“袁老板”和“顺子”两个角色中完美切换,对刘宜林来说,这几乎是近年来演出密度和挑战最大的一次。但很快,他就放下了种种压力,因为只有“说好每一句台词,把角色演到极致”,才能在大幕合上后,让每一位观众都觉得不虚此行!这是戏剧的魅力,也是刘宜林在这个国庆长假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
12小时连轴转,演了150场仍要精益求精
记者初次见到刘宜林时是国庆前夕,他刚刚结束当天的排练,下午3点半,距离当晚的演出还有整整4个小时,而刘宜林已经早早到达,完成了演出前的系列准备工作。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鬓角上还挂着汗珠,刘宜林顺手一擦笑笑说,这不算什么,已经习以为常了。
原来,今年恰逢《暗恋桃花源》首演35周年,为了回馈观众,上剧场特意将5年前为上海专门打造的《暗恋桃花源》专属版搬了出来,自9月24日至10月7日连演14天,其中,国庆长假期间更是安排了一天两场的排片。
这样的密度,对话剧迷们来说无疑是一份“豪华大餐”,但却“苦了”剧组的演员们。“中午12点出门,到剧场后,准备服装、沉淀情绪、进入角色,下午2点半开场,然后稍稍休息一下,紧接着是晚上7点半的第二场,近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谢场,到家基本凌晨了。”
刘宜林告诉记者,这几天,像这样的12小时连轴转已经成了他的日常。巨大的体力消耗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不过,这也正是话剧舞台的魅力所在。“因为每一场遇到的观众都不同,现场的反馈也就不同,所以,即使是在重复同样的台词,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每一场都是全新的开始。”
这也是为什么,一部作品演了35年,演员们在演出前还是要认真排练默词。刘宜林坦言,算上2014年青春版的50场巡演,他与《暗恋桃花源》的缘分已经超过150场,除了江滨柳和老导演,剧中其他男性角色他几乎都演了一遍,每个人的台词都倒背如流。可是如今再演,他依然觉得自己还有提升空间,仍有未挖掘出的人物细节。“经典都是打磨出来的,需要每位演员都精益求精,把角色演到极致。”
好观众催促演员快速成长
于是,国庆前夕,赖声川带着剧组对作品再次进行了复排,刘宜林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观众已经看了5、6遍,对很多细节都熟稔于心,稍有一点差错就会被发现。但大家还是愿意来看,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每来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从事话剧表演多年,刘宜林到过许多地方演出,但在他心中,全国最好的观众还是在上海。“上海市民一直有看戏的传统,尤其是近年来,话剧的繁荣,萌芽也是在上海。他们爱看戏,而且懂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演员的快速成长。”
尽管自己一年中绝大多数的节假日都是在舞台上度过的,但刘宜林也感受到了剧场和观众带给他的别样温暖。“就像这次国庆,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剧场看戏,说明戏剧已经成了大家生活的一部分,大家愿意到剧场来度过节假日,这是好事。”至于自己的思乡之情,刘宜林笑笑说,“北京人艺不是有句话嘛,台上台下是乡亲,戏剧就是回故乡。”
戏剧普及课让更多市民看懂戏
走出剧场,记者听到不少观众说,刘宜林所扮演的“袁老板”是整部剧最出彩的部分,只要他一开口,全场就笑声不断。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将狡猾诙谐的“袁老板”演得活灵活现的刘宜林,其实并非表演专业出身。
“我的大学是在上海音乐学院,学的声乐,大一那年,偶然溜达到兰心大戏院,买了张票进去看方旭老师的《我这一辈子》,一个人,一百分钟,对原著原汁原味的呈现,被震撼到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话剧。”
后来到了大三,声乐系开始上表演课,每次刘宜林都缠着老师问问题,提早到教室找老师“开小灶”,刘宜林记得,他学表演的第一个片段就是《暗恋桃花源》的“桃花源”部分。
不过,真正的转折是在2013年,那一年,赖声川为了青春版《暗恋桃花源》正在全国甄选演员,早就对话剧舞台心驰神往的刘宜林成功被选上,从此迈入了戏剧行业。
刘宜林告诉记者,从青春版到如今的上海专属版,是舞台上的历练让他完成了职场蜕变。如今,在上剧场下设的戏剧课堂,他也开始带学生了,每周为小朋友们和市民观众讲解戏剧,体验戏剧表演。
虽然在忙碌的演出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刘宜林乐此不疲。在他看来,这就是土壤,文化素养是“熏”出来的,孩子们从小接受艺术熏陶,更多市民愿意走进剧场,爱看戏并且看懂戏,刘宜林和上剧场希望通过每一次演出、每一堂课程积蓄力量,交给上海这座城市关于人文情怀的一份答卷。
经典复排背后是艺术的传承
如今,上海正在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不少作品都在探索驻场模式。刘宜林告诉记者,上剧场虽然是民营剧场,但站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坐标系中,每一个演员、每一部作品、每一座剧场,都是上海城市文明的小小细胞。比如此次上演的《暗恋桃花源》专属版,其实就和当前的驻场概念不谋而合。
“希望它能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戏剧名片,就像大家到百老汇去看音乐剧、去北京人艺要看《茶馆》一样,大家也能为了看《暗恋桃花源》而来上海。”这是刘宜林的美好愿望,怎么实现呢?
刘宜林告诉记者,从1986到2021,过去的35年里,《暗恋桃花源》历经十几个版本却常演常新,归根结底是每一位演员对作品的精益求精。而未来,专属版要想经受住第二个35年的考验,同样应该如此。
的确,衡量一个剧场的魅力就是看它有无保留剧目,而经典老戏的复排和驻场背后,其实是对艺术的一种传承。演员们要形成一种创作自觉,即一部戏诞生之初就要以“驻演”为最终追求,而不是演两场就“刀枪入库”。只有有好戏、常有戏,观众才会慢慢形成一种进剧场的生活习惯,市民“一来再来”才会成为日常, 让更多人愿意打着“飞的”、拖着行李箱来上海看戏!
上剧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