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无人工厂②|降低职业风险!全面智能化改造后,涂装工人成了辅助角色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1-10-10 15:07

摘要: 作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的产物,智能制造正构筑起推动上海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从前工人浩浩荡荡上下班的情景,如今很少出现在智能工厂的门口。在机器换人的时代,工人如何“适者生存”?他们的新价值如何发挥?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上海青浦的永恒力工厂,记录发生在一家生产特种设备的智能工厂里的工作变化。


蹲点涂装车间


11点30分,到了工厂的饭点,王跃和艾超群卸下防护装备,叫上记者一同前往食堂。留给工人吃饭休息的时候有四十五分钟。一路上,工人们走得不急不慢,到了食堂,记者发现排队打饭的人也不多。


以车间为单位轮流吃午饭


“我们工厂吃饭是轮流的,焊工车间先吃,十五分钟后涂装、装配车间的再来,最后是行政部门的。”王跃给记者介绍了食堂的菜品,每天工人们有面食或米饭两种套餐选择,每种套餐都配水果、酸奶和饮料,餐食标准是每人每顿30元。


尽管伙食不错,但工人们在这里也练就了吃一顿饭只要五分钟的记录,就为了吃过饭以后能在工厂外的休息区吸上几口烟、刷会手机、聊聊天。


饭后休息区,记者见到了正在喂猫的油漆工谢师傅,“这是我们食堂养的猫,原本是附近的野猫,现在已经是我们的厂猫。”谢师傅是青浦本地人,今年38岁,其实年龄不算大,但也许是由于此前长期在油漆的环境下工作,如今头发也没剩下多少,又也许是因为喜欢抽烟,时不时还会咳嗽几声。


已完成全面智能化改造


涂装环节被认为是叉车生产的高污染环节。油漆由各种化学原料组成,气味对人是有伤害的。不管油漆工的保护措施再好,总难免会吸入一些气体,一两天没关系,但是时间长了,副作用就体现出来。


不过,同样是从事具有职业暴露风险的岗位,谢师傅是“幸运”的,因为当焊工王跃还在猜测自己的未来时,谢师傅和他的工友们已经经历了一次岗位转变。在永恒力青浦工厂,涂装是焊装之后的重要生产环节,如今也是整个工厂智能化改造最为全面的环节,改造目的是为了替代工人执行具有重复性、疲劳性和危险性的工作。


简单休息后,记者跟随谢师傅进了涂装车间,这是一个类似大型工作站的区域,紧挨着装配车间。在涂装工作区域的地面上,划着黄色的警示带,意味着进入这里之前,工人们必须戴好安全帽,因为抬起头,你会看到一块块正在等待加工,或已经喷涂、烘干完成的车身、门架在你的头顶缓慢移动。


记者注意到,涂装车间负责上料、下料的工人们,头戴的安全帽外形很有意思,帽檐比一般安全帽要窄,据他们说,这是工厂找人专门设计的,为的是工人抬头看物料时,视线不会被遮挡。


部分生产线实现无人化


焊接完成的车身、门驾等部件,在被归类进物料仓库后,又会根据订单通过仓库被送到涂装车间。而一块原本带着钢铁原色的部件,进了这里,就要经历抛丸、水洗、喷漆、烘干等至少4道工序,其中抛丸、喷漆一开始完全依赖于人工。如今,抛丸线已实现全自动,喷漆线则有两台机器人协作,可实现复杂产品、四种颜色的全自动喷漆。


何为抛丸?这是钢材喷涂前,一道除去钢材表面的氧化皮和锈蚀,并产生一定粗糙度的工艺。“以前设计这条线的时候,我们还安排了两名工人做人工补抛的工作。就是把那些抛不到的角落人工再抛一下,但后来发现没有这个必要。”



但记者注意到,抛丸线仍然有两名机动工人做着“善后”的工作。之所以说他们是机动工人,是因为他们在涂装车间里有多个角色,有时候在抛丸线内操作机器,大部分时候记者都看不到他们,但只要抛丸结束的钢材被缓缓传输到了出口,他们一定会等在那里,用气枪给钢材表面去渣,并手工贴上胶带(遮挡无需喷涂的部分),然后按下红色按钮,将钢材传输到下一站“水洗”。


喷涂岗位一工多能


谢师傅的工作岗位,在喷漆这一站,这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间。水洗后的钢材被缓慢传输到这里,根据不同颜色喷漆需求,分为两路,送进两个喷漆站。每个喷漆站内,装有六个喷漆臂,大约只要七八分钟,就能喷完一块钢材。但与抛丸线不同,显然喷漆机器人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喷漆结束后,谢师傅等在另一头,继续完成了补喷工作。



“在设计之初,我们做过很多次测试,知道哪些角落喷不到,需要我们再补喷一次。”几乎不用仔细检查,谢师傅边说边熟练地找到了那些“死角”。


补喷完,他的工作还没结束,按下输送启动按钮,谢师傅就一路小跑着进到了下一个透明工作间,迎接他刚喷完的那块钢材,“接下去它要被送去烘干了,要把这些胶带撕下来,否则遇到高温,胶带会粘熔在钢材上。”送走这块钢材,谢师傅又赶忙回到喷涂工作区,周而复始,忙忙碌碌。


没有钢材送进来的时候,谢师傅准备了一把小椅子,放在喷漆站旁,空的时候,他也会坐下来休息一会。手机是不能随便玩的,这是厂里的规定,被线长看到了会扣绩效。


智能化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谢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年轻的时候以为身体好,经常连口罩都不带,“以前一通喷后,脸上就像涂了一层厚厚的免费BB霜,”他开玩笑说,但现在不管怎么样都要戴口罩,担心年纪大了身体留下隐患。


喷漆工人在喷漆过程中还需要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但因为戴袖套在夏天的环境下出汗太多,不太舒服,谢师傅随性也没有戴。无可避免的,记者注意到,他的手臂接触到了一层漆,浅浅得浮在皮肤表面,因此每一两个小时,谢师傅都会去厕所洗一洗,他说,“时间长了洗不掉,手臂会变色。”


谢师傅不如王跃健谈,对于自己经历的岗位转变,他耿直地回答,自己的技能谈不上升级。要说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工作环境的改善,比如他向记者描述的那些职业暴露,这些在自动喷涂设备中已经很少出现,因为自动喷涂设备的喷漆房漆雾溶剂不会扩散,并且他们只需要操作一小部分补喷漆,与油漆的接触已经比以前少很多了。


工人素质要求逐步提高


在已经实现“机器换人”的生产车间,记者感受到,工人由原来的执行者,变成了辅助生产的角色,角色的转变,也意味着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二次组合利用。而事实上,涂装环节改造后,工厂对工人的素质要求确实在逐步提高。


以喷涂车间为例,改造前,工人们手工进行喷涂,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工人的工作强度大,企业管理难度也大。总投资千万元的智能喷涂生产线投产后,油漆换色时间缩短到了25秒以内,以往15分钟喷一块的工作效率,提升至了10分钟三块。这不但能够满足柔性化的定制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极大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和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同时洁净的车间作业环境也大幅提升了产品合格率。


而当工艺流程中不再需要更多工人参与,衍生出的需求是人工调试安装生产线,需要人工对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编程,需要人工定期维护机器人设备。正如记者在涂装车间的所见所闻,整个生产运作流程,工人很少出现在制造端,而是出现在监控端,在背后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运转。


80年代末出生的孙斌,2020年11月加入永恒力,几乎是踩着涂装车间改造完成的时间线进厂,他是厂里的一名普通工人,但他不参与制造流程,他就是车间智能改造后需要的技术员,也称机器管理员。


加入永恒力之前,孙斌在上海一家央企做电工,永恒力工厂需要他的原因很简单,这个岗位的人必须懂电、懂些基础的机器原理。看排放指标、监测各设备的动态、保修、维护机器、设置参数,是他的常规任务。这不是一个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工作,记者在涂装车间看到,孙斌始终没有在一台设备前驻足超过十五分钟,他像是在车间里“刷步数”似的,穿梭在各条工艺线间。


涂装车间的烘干线内有200多℃,这部分区域人绝对是不能进去的,但靠近烘干线的墙体也有将近50℃,孙斌没转几圈,就成了车间内形象最“狼狈”的人。


工资高意味工作难度大


孙斌大专网络专业毕业,在这个厂里的一线工人队伍里,已属于”高材生“,所以他的工资比普通工人稍高一些。工资高也意味着,他的工作难度比普通工人要大。他告诉记者,进厂第一天,他就拿到了几本厚厚的机器操作手册,几乎是在一个星期之内,他就要将这些“啃”下来。


“说实话,还有很多没‘啃’透,”厂里带过孙斌的师傅告诉过他,要把这些机器都了解透,至少需要半年。不过,进厂已经半年多了,孙斌坦言,每天下班回家吃好饭,自己还是会抱着一堆机器说明书学一学。

出生在80年代,耳濡目染过父母辈经历的大厂时代,再到自己选择当一名工人,孙斌对“机器换人”时代的感受,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说,从逻辑上看,工人们对自身被机器替代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从发展规律来看,机器替代人力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与此同时,“机器换人”针对的是工人的弱点和局限,或者说是找到了传统工业的某些痛点。


简单地讲,如果以前需要50个人操作一条生产线,可能未来只需要5个人进行监控,更多的人则用于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及维护保养,设备部门的人可能要多于制造流程上的人。现在,很多制造企业都喊缺人,最缺的其实是技术人员,机器人技师、机器人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工人更是“一师难求”。


孙斌进厂后,带他的师傅是一名工程师,他不属于工厂的一线工人,属于公司的技术部门,他是孙斌想要成为的目标。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蹲点无人工厂③|总装流水线离不开...

蹲点无人工厂①|火花四溅!最热工...

与人工智能PK|快递员:或长期和...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