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防疫的第一线,有这么一群“90后”,她们曾是来自农村的普通姑娘,如今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成为了高铁动车的保洁消毒达人。她们秉承着“日常标准就是最高标准”的理念,在看似普通的保洁行业里追逐自己的梦想。
保洁变成技术活,逐步走向现代化
清晨6点,在位于上海虹桥动车运用所内的上海华铁旅客服务有限公司虹桥库项目部,9名保洁消毒员,身着白色防护服,肩背工具包,手拎消毒喷雾器,即将开启一天忙碌的保洁工作。
“座椅扶手、厕所门把手、小桌板,这些旅客接触频率高的地方,岗位擦抹消毒和保洁一定要做到位……”27岁的保洁消毒员领班徐丹丹布置当天作业车组及注意事项后,带领组员行至停放在京沪场上的一列高铁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长相甜美的徐丹丹曾经是安徽老家远近闻名的种菜小能手,从小住在铁轨旁,向往铁路工作的她,于2016年应聘成为华铁旅服虹桥动车所一名保洁员,而今是已是同事眼中的保洁消毒达人。
“在保洁科技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让传统保洁去繁化简,提高品质,让保洁成为一项技术工作,是新一代保洁人的使命,铁路保洁工作必须要进入新时代。”在一次座谈会上,徐丹丹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
在上海市职业道德模范祁苏兰的指导下,徐丹丹带领姐妹们一头扎进车厢,刻苦钻研最新保洁技术和探究科学流畅的保洁流程。
丹丹原本只有初中文化,但是不服输的她,利用工余时间充电,自学掌握了各类清洁药剂使用方法,能够根据成因迅速诊断给出方案。一次重点保洁任务,餐车不锈钢柜门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她将研磨药膏和公司自行研制的高铁2号保洁剂均匀涂抹在“伤口”,简单来回擦拭后,不锈钢表面光亮如新。
她将这些寻常人不知道的实用清洁技巧,总结成册,在公司搭建的《祁苏兰技术工作交流平台》上交流分享,带领更多的员工共同成长。
2017年随着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列车正式上线运行,以丹丹为核心的骨干力量,经过反复探索实践,引入了动车组覆膜新技术,让一道薄薄的保护膜,成为了抵抗污渍和病菌渗透的防线,进一步擦亮了中国高铁“名片”。
32次攻关实验操作,引入防疫黑科技
2019年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地,丹丹所在班组肩负起防疫消毒的重任。防疫消毒任务十分艰巨,一台装满消毒液的消毒机就有30斤,穿上严实的防护服,一个成年小伙干上10分钟就要气喘吁吁。那段时期,抱怨、辞工等负面情绪正在蔓延,丹丹身上的重任可想而知。
她不等不靠,在师傅祁苏兰的带领下,成立了课题攻关组,考虑到保洁消毒队伍多是女性,消毒设备必须要便携、高效、洁净、降耗。
“一开始擦抹消毒我们用的是消毒桶,长时间手浸在消毒水里手都脱皮了,而且消毒水的浓度掌握不好,消毒的效果达不到。后来换了喷壶消毒,但是喷出的颗粒感很粗,很浪费消毒液。”徐丹丹回忆着艰辛的实验过程笑着说。
课题组通过反复比选、试验,先后尝试了30余种喷雾器,最终成功引入了纳米喷雾器。相对于其他消毒喷雾器,这次引入的纳米消毒喷雾器更加轻巧便于携带,续航也高,雾化效果更好,喷出的颗粒达到纳米级别,穿透性强,可自由弥漫、扩散,停留很长时间。
喷擦消毒重复做,干到极致才放心
今年是丹丹在岗的第6个春运,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更专心投入工作,徐丹丹和老公把乡下的两个儿子和爷爷一起接到上海来,一家人住在离虹桥库不远的封浜地区,夫妻俩在上海打拼,有时老人孩子照应不上,丹丹会因此而内疚。但在做保洁消毒时,丹丹总像少年一样充满活力,她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许多乐趣,即使再辛苦也不觉得疲惫。
“消毒不只是简单的喷、擦,它需要反复的、一丝不苟的、一处不落的去做到位。我们虽然是幕后,但干得是一份良心活,背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只有做好消毒和保洁,广大旅客的出行才能更安全,这是保护他人,这是保护自己。”徐丹丹经常告诫组员。
从两边门口的扶手、板壁、电水炉等旅客可能接触到的地方到洗脸间、厕所、垃圾箱板壁,再到车厢内部,消毒配比、流程、顺序和细节,徐丹丹都制定成册供组员学习。除此之外,坐便器用红色抹布抹擦消毒,卫生间的墙面、扶手用绿色抹布抹擦,车厢内的部位用蓝色抹布抹擦,徐丹丹把看似简单的消毒工作做到了极致。
在入行的最初三年里,她曾经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节假日从不休息。“日常标准就是最高标准”,这是丹丹的人生信条,只要用心去做、肯拼搏,同样可以在看似平凡的领域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活出生命的厚重和精彩。
2022年春运即将结束,丹丹和姐妹们像往常一样戴着头灯在凛冽的寒风中奔赴下一列工作车厢。新的一年,徐丹丹没有别的心愿,只希望在防疫工作中守土有责,每一趟被她们保洁消毒过的列车温馨安全,让每一位旅客都能平安抵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