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经济社会制度因素所建构的就业质量,不但事关企事业单位用人成本与用人需求,也会改变劳动者的工作流动的意愿与行为,从而对总体失业率产生影响。本次研究试图从经济社会制度变革层面寻求减少摩擦性失业,进而降低总体失业率的作用机制,探讨失业问题的长期治理之道。
就业质量高可降低劳动者工作流动性
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本次研究使用中国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在界定就业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就业质量对城镇居民减少摩擦性失业、降低失业率的影响。
其中,就业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制度所建构,可以从就业环境、劳动者报酬、社会保障、劳动关系4个维度综合衡量,能够极大影响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与流动频率,进而影响区域宏观失业率。
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的研究结论包括:(1)就业质量对失业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就业质量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失业率水平。虽然就业质量提升或许在局部或短期会增加企业的用工压力,但从长期和全局看,提升就业质量能够降低劳动者工作流动性,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需求,有效降低地区失业率。
(2)就业质量对失业率的影响受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工作搜寻成本较低,就业质量对失业率的降低作用会有所削弱;但在互联网发展程度比较低的地区,就业质量对失业率的降低作用相对更有效。
经济发展迟缓地区可优先增加非薪酬福利
上述研究结果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首先,各级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就业质量与充分就业的内在因果关系,通过全方位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有效降低地区失业率。本研究说明中国就业质量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非部分管理者与部分学者担心的那样,即提高就业质量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从而导致失业率增加。就业环境、劳动者报酬、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这4个方面主要取决于各地政府及各经济主体的经济社会制度与政策,只有持续提高各级政府的现代社会治理水平,降低省域收入不平等程度,完善地区社会保障,建构良好劳动关系,才能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进而达到对城镇居民失业率的长期有效治理。
其次,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应将互联网发展作为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互联网发展可以为劳动者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降低工作搜寻成本,提高人职匹配速度。同时依附于互联网而兴起的新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全方位带动各类创业活动,大量增加就业岗位,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可以吸纳大批劳动者,也有助于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重新就业,进而降低区域失业率。
第三,经济发展迟缓地区更要充分重视劳动者就业质量,有效降低或抑制地区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相对较迟缓地区,互联网发展也较为缓慢,再加上工作薪酬较低、社会福利较差等就业质量原因,导致劳动力大量频繁流动与流失,摩擦性失业水平较高。这些地区可能由于经济实力欠缺,难以大幅提高劳动者薪酬水平,但可以尽可能优先增加劳动者非薪酬福利,积极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优化劳动者职业发展空间,多方位提升劳动者工作满意度,切实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劳动力,还可以有效降低区域内部摩擦性失业,降低地区的失业率水平,从而逐步推进地区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分阶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
(原作者:张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郭娟娟,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