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一轮48小时封控筛查是一次大考的话,那对于居住在长宁区新泾镇虹康花苑(一期)的2000余位居民来说,他们已经完成了三次全员核酸“考试”,成功“交卷”。
鲜有人知的是,在这份答卷上,每次都会出现一道难度颇高的“附加题”。而在关键时刻,又都被一一“破解”。原来,这些“答题者”中,就有一群来自社区、街镇的党员干部们,他们在“80后”书记的带队下,用精细化管理攻下这些加分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居民“家门口”的临时指挥点,读一读这些鲜活的封控日志。
任职半年就迎来防疫大考
“阿叔,侬伐要急,阿拉有消息了肯定马上会发通知额。”、“好额,我帮侬再去问问看检测结果。”、“今天的快递等会儿就送过来,马上啊。”……
3月24日上午10点不到,虹康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王琪楠的手机就一直响个不停,多个工作联络群里的消息也纷至沓来,来咨询提问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小区居民。进入第三轮“48小时”封控筛查的冲刺期,大家对于何时解封都尤为关注。
(书记的电话接个不停)
“其实,我比谁都希望早点知道消息。”记者眼前的王琪楠略显疲态,毕竟连轴转了近十天,体力和脑力确实都有些吃紧了。
(书记在向记者讲述三轮封控的情况)
去年11月份,这位“80后”书记刚刚进驻虹康居民区,业务才上手,不曾想,半年不到就迎来了这波疫情大考。眼前的小区有着2000多位居民,如何完成48小时内的两次全员核酸检测,压力可想而知。
“80后”书记带队完成三道“附加题”
更让王琪楠没想到的是,出于筛查需要,小区竟然直接经历了三轮“48小时”。而在每一轮检测中,都遇到了一道“大题”。他很清楚,如果成功答题,那就是加分,反之,很可能直接“出局”。
第一道“附加题”——如果健康云遇卡,2000多位居民的检测登记码无法生成,该怎么办?
3月16日,第一轮筛查启动。王琪楠和同事们发现,生成核酸检测登记码的健康云系统“卡”住了,很多居民根本没有办法扫码检测。人群中也有居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还能不能完成48小时两次核酸了?”
遇到这一突发状况后,大家立刻启动了应急方案,采用手动登记。
(各项登记工作都不可遗漏)
于是,在小区的核酸采样点出现了这么一个画面:居民10人一组分队站列,志愿者逐一对他们进行身份信息登记。2000余位居民每一位都不能遗漏,还要确保登记的准确性,工作量之大肉眼可见。
(志愿者有序引导)
尽管身份证号码手写速度较慢,但在志愿者的努力和居民的配合下,最终还是成功完成。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始终是王琪楠的一块心病。四处求教后,他听说,要选择场地相对空旷的地方,扫码信号或许可以增强。
3月18日晚上,王琪楠就和社区医生一起,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小区的花园里开始了“散步”。“我们围着采样点附近一边走一边看信号,找了好几个地方后,终于锁定了一处。”王琪楠告诉记者,而在此后的两轮筛查中,这个“散步”得来的扫码点位,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道“附加题”——检测现场下起倾盆大雨,如何“控场”,保障2000余位居民有序排队?
3月19日,第二轮筛查启动。听完前一晚的天气预报后,王琪楠和居委干部们连夜召开了紧急会议,商量如何应对第二、第三天的“雨中核酸”。
在有了第一轮48小时的经验基础上,王琪楠发现,检测医生能否提早到位是关键因素之一。“因为运力有限,一般要分两次才能抵达,第一批是检测物资,第二批是检测人员。”他告诉记者。为了能够尽量赶在雨势变大之前就提早启动检测,王琪楠化身成为了运送司机。
第二天一早,他就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去社区医院领取了检测棉签等各种物资,同时,又赶在统一运送大巴发车前,先将采样的医护人员送到了小区内,如此一来,节省了很多等待时间。
(大家在雨中有序等待)
8点不到,虽然天空中的雨点落了下来,但好在雨势并不大,居民们在“小喇叭”的提醒下,纷纷有序下楼。小区的中心绿地上,一朵朵雨伞瞬间绽放,一点也不逊色于一旁盛开的早樱和白玉兰。
有了这样的提速加持,这一轮全员核酸采样在下午2点左右就完成了,比第一轮的下午5点足足提前了近3小时。
第三道“附加题”——小区现场检测量增大、居民琐事求助增多、扫码人手不够,怎么办?
3月23日,第三轮筛查启动。如果说,偶尔的一次48小时封控,居民尚能对快速收取、外卖配送、看病配药予以短暂克服的话,那接连三轮的封控筛查,这些问题势必就会变成影响大家正常生活的“难题”。如何有效解决,又成了摆在书记王琪楠眼前的一道考题。
“不得不说,这些日子里,我是真的要感谢我们小区的居民,大家自发成立的志愿者队伍帮了不少忙。”王琪楠直言,光靠他和4位居委会同事,以及街镇下沉的党员干部,要应对小区2000余位居民是远远不够的。
(志愿者们现场分配任务)
在王琪楠的手机里,有着这么一个微信群,成员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至如今的27人,变化就发生在这三轮筛查中。“可以说,每一天都会有居民来跟我们说,是不是需要帮忙,他们可以来做志愿者。”
于是,在三轮筛查中,志愿者被分成了扫码组、引导组、扫楼组、登记组、配送组。从核酸检测现场的单双号住户登记,到进入每个门栋敲门提醒,再到为腿脚不便的老人上门分发快递,这些看似不起眼,但却不可或缺的“琐事”都由小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悄悄承担了下来。
(小朋友帮助志愿者妈妈一起送快递)
在群里,居民志愿者说得最多的就是“收到”、“不用了”、“谢谢”,回复虽然简单,但却执行力满满,一句“明日再战”更是为大家打气鼓劲。
(志愿者群里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在此期间,还诞生了“药神”。原来,为了能够解决小区患有慢性病的居民吃药问题,居委干部潘晓夏和下沉至小区的新泾镇党群工作办公室主任王颖翱一起,步行来到附近的同仁医院,花了足足4个小时,前往各个科室,为封控中的居民们配药。当大家领着满满几袋子的救命药回来时,不少翘首以盼的老人终于宽了心。
(社区版“我不是药神”)
有些恰逢来小区走亲访友的居民,因为临时被封控,用药也遇到了困难,由于没有医保卡也无法委托配药,于是,王琪楠还和志愿者们一起想办法在居民中“借药”,“高血压的药先吃起来,克服几天,至少不至于断药。”
今天,是“80后”书记王琪楠和大家坚守的第9天了。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防护面具的居民活动室里,一张临时搭建的小床藏身于此,它也成为了这些特殊日子的“参与者”。在每个忙碌到凌晨时分的夜晚,大家会轮流在这里“眯”一会。或许,今夜过后,小床将被收起,生活如常,大家都在等待着这一好消息。
(杂物旁临时搭起的床铺)
其实, 王琪楠只是上海众多社区防疫工作者中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的帮助下,每一件被解决的琐事,每一个被克服的困难,都值得我们去铭记和感谢。“疫”起守“沪”,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