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烈信号持续释放,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头雁效应”日益显著。那么,如何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7月27日,市政协十三届三十六次常委会议举行,围绕“下好人才‘先手棋’,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开展专题协商议政。
市政协常委陆敬波建议,补齐人才流动规范的短板。他指出,当前存在两方面的规范短板限制了人才流动。首先,竞业限制的规范不严。竞业限制是一项针对特定人群如高管、高技人才离职后不得与原单位竞争的制度,由于该制度会限制人的自由流动,法律对其适用多有限定。但因为限定得不够严密,当前竞业限制被广泛过度使用,异化成了单位防止人才流出的利器。而放眼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多数从严适用,有的完全禁止。因此,建议本市在国家法律框架内从严细化竞业限制规范,保障人才正常流动。
其次,人才柔性流动的规范不够。人才柔性流动的优势在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于人才的引进集聚和充分释能价值巨大。由于“所有”和“所用”分离衍生出大量法律问题,需要充分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然而本市现有相关规范,难以满足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对于人才柔性流动的迫切需求,因而建议尽快出台本市的人才柔性流动办法,以市政府规章的形式发布实施。
值得关注的是,陆敬波提出,希望能突破构建人才个税支持规则。他表示,从世界范围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实施优惠税率,按照全球反避税及国际税法相关规则,15%是当前国际通用的具有竞争力的最低个税税率。比较而言,本市依然适用全国统一的个税规则,高端和紧缺人才由于收入较高,这非常不利于此类人才的引进和集聚。故建议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浦东新区打造引领区的意见,充分利用浦东新区立法权,从临港新片区率先突破,尽快构建起本市高端和紧缺人才个税支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