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大学毕业招不到工作,可能会“拖累”你所读的专业!
近日安徽出台政策,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将暂停招生。当地计划利用3年时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停招撤销本专科专业点1400个。
我查了一下,“亮红灯”、岌岌可危的专业包括法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信息工程、贸易经济、阿拉伯语、金融学(国际金融)等。
另外,保险学、应用统计学、税收学、投资学、心理学、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等这些专业也在“60%红线”附近。多个文科、商科专业在被裁撤的边缘。
实际上,“就业率低专业停招”并不是什么新闻。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以及江西、广西、青海、山东、辽宁、贵州等地教育部门就先后发布过类似政策。
裁撤专业,教育主管部门大致有两种考虑。
其一,自我国首次颁布职业分类大典以来,至2015年,已经取消了894个职业。按照“学以致用”的要求,当职业需求发生了变化,学校端不可能不为所动。学校主动停招一些专业,看似参考了“就业率”,实际上也是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将精力、人力和财力都最大限度地投到培养国家需求的人才上。
其二,有一些专业的裁撤,是属于“纠偏”。比如近6年管理类专业成为“撤销大户”。如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别被86所和83所高校撤销,位列前两位。大学一毕业,连基层实操的经验都没有,怎么去管理别人?这就是管理类专业被大量裁撤的底层逻辑。
安徽的这次政策能上热搜,学生、家长主要还是担心在就业的压力下,学校对专业的设置是否会过于功利、过于唯就业论。一些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是否也会被裁撤掉?
我想,根据就业率裁撤专业的作法始于10多年前,在高等教育领域,至今也没见哪个真正具有基础意义、文化价值的专业被裁撤。而在职业教育领域,10年来淘汰落后专业108种,但是升级、补充的专业却多达1007种。
所以,只有那些就业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不好、竞争力不强的“四不”学科专业,最后才真正会被淘汰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