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年考证热”的话题再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近年来,关于“中年考证热”总是时而牵动人们的视线,引发不少人的共鸣。
观点一
升职加薪和自我提升是主因
在约定俗成的社会时间表中,中年人早已离开校园多年,岁月静好的他们为何逼自己学习加入了考试的大军?调查报告显示,升职加薪和自我提升,首当其冲成为背后的主因。
日前,一机构对超过1500名职场人进行了“考证”意愿及目标的调研,并发布了《2022职场人考证调查报告》。该《报告》受访对象覆盖“75后”到“00后”,其中工作年限在1至5年间的职场人占比超过60%,工作6至10年的占比18.5%,工作11年及以上的占比7.65%。
《报告》显示,96%的职场人士都有过“考证”的想法,从统计数据来看,56.61%的人表示,考证对加薪、跳槽等有实质性的帮助。
这部分职场人认为,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越来越多的新职业如春笋般涌现。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满足这些变化的职场环境,意味着更高的职业要求。一些行业证书,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些职业从业的准入标准。而考证的出发点不外乎这几种: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中增加职场竞争力;在感兴趣的领域去系统学习;提升某一领域的专业的能力等等。
观点二
考证可以帮助提高职场安全感
另一方面,考证似乎直接影响着部分人在工作中的忧患意识。于是,部分职场中年人成为考证大军中的一员便不难理解了。考证也成为了一种职场中年人应对不确定性、抵抗风险的方式。本着“证多不压身”的心理,多学一份本领傍身,或许让他们在职场的压力与竞争中更具安全感。
上述《报告》显示,职场人“考证”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应对“职场危机”,46.08%的人认为,考证可以提高自己的职场安全感。
有观点指出,面对社会的加速转型,在快节奏的职场生活中,职场中年人只能不停地适应新的职场要求,考取证书也许心里不慌,或为晋升做好准备,或为转换赛道留个兜底的技能。说到底,中年人考证代表着一群面对危机的职场中年人对生活的积极回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未雨绸缪。
观点三
体现出对长期职业生涯的迷茫
“为了考证,买的资料、课时报名的培训班花了不止五六万,按照我现在兼职的速度,回本还要很久。”目前正在报读大数据方面证书的职场人小杜坦言,考证只是下策,是亡羊补牢的手段。如果能选择,她更愿意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沿着某一个行业深耕下去,而非各个领域都浅尝辄止。考证人中,能够真正让证书对自己的主业起到显著帮助的凤毛麟角。
在知乎上,有不少职场人对上述观点表现出了赞同,他们认为,短期疯狂考证的背后,也体现出了自身对长期职业生涯的迷茫。“长时间从事入门级的工作,不论做过多少行业,也难以积累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而一旦在多个行业都遭遇遭遇瓶颈,将更容易陷入对自我的怀疑,并陷入‘碰壁——自我怀疑——考证逃避——再次碰壁’的恶性循环。”其中一条评论写道。
这一观点的背后体现出,个人能力培养方面,与其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不如在某个方面深入探究,学有所长,练好专业基本功,提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为企业最终更关注的,是求职者与工作岗位的适配性。
拥有证书并不必然意味着具有相应的技能,毕竟,理论与实践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当功利性的目的成为“考证热”的动因时,证书所代表的实际效用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明确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后,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才是求职第一要素。
观点四
盲目“考证”并不可取
目前,证书仍是很多企业招聘的门槛,很多时候会和工资水平直接挂钩,肯定是有用的。但也有专家建议,不能盲目考,必须要有针对性,而且要保证证书的真正含金量。职场人尤其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决定主攻方向。通过系统的学习来科学、理性地制定职业规划,针对性地提升工作能力,才是“考证”的意义所在。
具体而言,如今证书种类五花八门,虽然国家前几年取消了一部分证书,但是目前还有一些证书,所“证明”的内容要么已经落伍,要么欠缺实际操作性。这就需要职场人仔细审视,不然空花时间精力,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有专家直言,如果获得某个证书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必要条件,那就必须把这个证书考下来,比如,想做律师的人需要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想做报关员的人也需要获得报关员资格证。但如果目前从事的工作对证书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就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精力和钱财用于考证了,更不能盲目地参加一些跟职业规划完全不搭界的考试。
90后观点
“中年考证热”背后是中年就业问题
职场中,中年人有中年的优势,工作经验、社会资源的整合、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都是中年人在打拼岁月中的沉淀。而中年人用学习来抵抗社会转型中的职场压力,笔者认为,”中年考证人“所散发的热情与活力、努力与坚持,非常鼓舞人。
然而,中年职场人在考场间奔波保持热情的同时,社会也要考虑提供更有含金量的证书,让“中年考证人”付出有多得。此前就有过道,有些考证人经历过复习一半考试取消的尴尬。比如,在2017年9月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并未列入,该职业不再是准入类行业。这让许多持有这一证书的考证人颇为尴尬。
从某种程度上,不能否认,“中年考证热”其实是之前“35岁现象”的放大和延伸,理应引起劳动保障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思考。毋庸讳言,即便中年人拿到了一些证书,他们的求职竞争力也不能和当下大学生“同日而语”,这个问题是自然存在、不可回避的。
诚然,“考证热”的确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渴望提升竞争力的职场人,但考证还需理性,避免盲目跟风,这不仅需要中年职场人慎重决策,也需要国家加强指导、优化政策。完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和标准、健全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政府、社会、用人单位要形成合力,统筹、整合资源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为他们个人发展提供良好条件,让他们在职场上保持活力。
70后观点
考证考研比较适合“折腾”的人
作为中年人,身边的不少同龄朋友,但凡多一点危机意识、上进心的,似乎不是在考证,就在读研的路上,什么CFA、MBA……
我不是说不考证、不读研就一定不上进了,反而这样的人,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深耕、成长。只不过比起考研、考证的人,他们没这么“折腾”。
再说我那些考证、读研的朋友里头,有这样一部分后来获得更好的发展。他们比较善于“折腾”,有了新的证书、学历后,积极跳槽、寻求机会,最后获得了更好的职业发展。
所以,以我上述这些浅薄的经验看,如果你想“跨越式”发展,或者“跨行业”,那么考证、考研通常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