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里有哪些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我们来盘点一下。
首先,“完善分配制度”。
劳动跟分配是密切关联的。报告中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在土地、资本、劳动等分配要素中,强调劳动的作用,尤为可贵。
完善分配制度,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通俗点讲,一次分配体现“贡献”,多劳多得,勤劳致富。二次分配体现“公平”,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进行调节。三次分配主要体现“道德引领”作用。
报告还提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提出了两个规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从促进共同富裕的角度来说,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把着力点放在保障“底线公平”上,让更多低收入群体得益。
第二,“就业优先战略”
报告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这就要求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就业规模。通过稳企业,来达到稳就业。抓好应届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鼓励创新创业,拓展就业空间,让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就业“蓄水池”也很关键。
第三,“消除就业歧视”
报告中提出,“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性别歧视是最常见的形式。就业歧视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求职者追求公平竞争、职业平等的权力,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疫情发生以后,新冠肺炎康复者在就业市场受到歧视的现象也引发社会关注。消除就业歧视,不仅亟待法律法规的完善,也需要培育互相尊重、宽容的社会文化。
第四,“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
报告中提出,“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但是,新就业形态自身合法权益保障方面一直存在诸多问题,很多灵活就业者被“困在系统里、绑在算法上、捆在抽成里、游离在社保外”。
随着报告的提出、职业伤害保障等措施进一步落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肯定将得到更好保护,这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都安心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