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职”通车|缓解就业难先解决实习难!代表委员呼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手搭建支撑体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3-01-13 16:58

摘要: 搭建好大学生实习支撑体系,才能让同学们更加从容迈稳就业第一步。

“实习实践经历”是大学生简历上必填项,“就业难”背景下,“实习难”问题也日益凸显。最新调研数据显示,上海超过七成大学生需要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内卷”也在加速,提前至大一和大二。在今年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助力大学生找工作,先帮大学生迈好实习实践这第一步。


现状:实习提前至低年级,机会少竞争激烈


“每天刷招聘网站、各种社交媒体,寻找实习机会,但这个寒假又没戏了。”唐绮是大二学生,在上海一所高校读中文系。“文科生找工作难,如果再没有亮眼的实习经历加分,就更难了。”


就业压力之下,实习焦虑正困扰着大学生们。


由上海团市委、上海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公室、上海财经大学组成课题组联合完成的2022年《上海市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调查》显示,上海大学生很重视实习,参与率高,参加过一次以上实习的比例有54%。实习开始较早,首次参加实习的时间14.86%在大一,30.19%在大二。


“大三要准备考研,没有时间实习,只能提早安排。”唐绮告诉记者,很多同学在找实习的时候是“广撒网”,目标性并不强。“有地方去已经蛮好了,轮不到我们挑三拣四。”唐绮苦笑说。调研报告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实习方向完全与专业相关的仅为40.86%,六成学生能够接受与专业无关或者轻微相关的实习。


去哪儿找实习?低年级学生主要靠师长亲朋等熟人介绍,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上海大学生需要自己找实习单位。“现在找实习和找工作一样,都是有相关实习经验的优先,白纸一张,很难被录用。”唐绮告诉记者,实习效果也受到了疫情影响。“校园要封控,企业也有防疫要求,有些同学的实习从线下变成了线上,实习结束了,连企业都没去过几次,没办法真正感受到职场氛围。”


“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实习岗位却在减少。”来自上海欧美同学会的一位资深HR专家告诉记者,从企业来说,愿意招聘实习生,因为不仅成本低,也可以作为未来正式员工的人才梯队。“但这两年,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影响,很多企业都在严控正式员工和实习生编制,能不招就不招,能少招就少招。”


另外,实习生招聘渠道碎片化,导致企业发布招聘实习信息不便,招聘成本高、周期长,使得企业宁可选择招聘更灵活的派遣员工。


鼓励企业打开门,出台补贴和减税政策


学生走出校门,需要企业打开大门。“我们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岗位,但也要看到企业生存发展也不容易,政府也要出力,推一把。”徐汇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民建徐汇区委副主委、上海市人大代表王承认为,对于企业录用、吸纳实习生,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减税支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事实上,在2022年,为了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见习机会,提高就业见习的规范性和吸引力,人社部、教育部等十个部门联合推出了“百万就业见习募集计划”,为了鼓励企业吸纳见习人员,每个月2500元的见习补贴由政府承担70%,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承担708元,政府承担1792元。


“这种补贴政策既减少了企业的成本,又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王承认为,这类补贴政策可以提高企业吸纳实习生的积极性,但也要降低门槛,简化申报手续,不要让企业“望而却步”。


“企业还要注意,一定要对实习生负责。”王承说。目前大学生实习面临着缺乏系统性指导,不容易得到用人单位考核和鉴定的痛点。在此次《上海市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调查》中,被调查者参加过的实习中, 能得到用人单位考核和鉴定的仅占36.49%。不少学生反映,用人单位“只用人不培养人”。被调查者的实习经历中有指导带教的比例为59.77%,有岗前或业务培训的比例为37.12%。部分用人单位缺乏明确、系统、可持续性的实习生培养制度和实习生转为正式员工的机制。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多新鲜的想法、创意。”王承认为,企业要为实习生培养做好规划,签订实习协议,确保实习阶段真正的学到东西,提高能力。“实习生也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王承说。


中运量公交71路驾驶员、上海市人大代表方进也很关注大学生实习问题。“作为劳模代表走进校园与同学们交流时发现,一些学生遭遇被拖欠、克扣实习工资、长时间加班等问题。”他说:“目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均没有与大学生实习相关的条款。当实习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往往找不到适用的法律。”方进表示,我注意到,2022年教育部、人力资源保障部等多部门修订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职校生实习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建议将管理规定适用扩大范围,保障所有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


别只盯着500强,中小企业也能锻炼人


“我建议大学生实习别只盯着知名大企业,中小企业也能锻炼人。”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市政协委员张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道。


“我女儿实习过两次,一次是在一家民营企业,参与了不少项目,有很多锻炼的机会。第二次实习在一家知名外企,但主要做客户咨询工作,打打电话。”张宁表示,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了简历好看,都更向往知名企业实习。“但有时候去知名大企业实习更像一颗螺丝钉,从事一些流程化、重复性、枯燥的支持工作。”


张宁建议大学生将眼光和视野放得更广阔,对于充满活力、处于上升期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能会更加珍惜实习生资源,能获得更多锻炼。“也许知名企业实习经历能让你简历更亮眼,但真正技能的提高会让你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


市政协委员黄国荣和王韵在今年两会上也提交了一份关于优化实践实习促进上海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建议 。他们指出,政府、高校要紧跟城市建设发展步伐,开展大学生“五型经济” “五大新城”实习实践计划。在重大工程、先导产业、重点产业、高新行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推行大学生实习岗位批量供应,定向开展大学生“五型经济”“五大新城” 实习实践计划。并依托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推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营造实践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由此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就业成功率。


学校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走出校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讲了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和充分就业,还提出了构建就业体系,我们很受鼓舞。”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市人大代表王宏舟曾经用“直播带人”的方式助力大学生找工作,关于就业话题他感触颇深。


王宏舟说:“要把产教融合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中,高校要想办法,不仅要让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扎扎实实学到知识,还要放宽视野,鼓励同学们到广泛的企业实习,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学习本领、提高能力。”他认为,对学校来讲,要释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大学生有更多自主时间去安排实习实践,不要用学分把他塞满,将学生套牢在学校里是不行的,“要让他们早点融入社会和职业。”


他认为产教融合是非常好的模式。“当企业和行业与学校联手培养人才,教学和课堂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做好实习实践这种前置性培养,大学生找工作就不再是临门一脚。”


王宏舟告诉记者,助力大学生实习实践,做实产教融合,需要多方支持。“我们海洋大学已经和五个新城人社部门建立了互动关系,把高校人才培养纳入到区域产业发展中,这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此外,王宏舟表示,希望有更多产业、企业愿意打开大门,让更多学生到企业里面实习实践。“我们可以和产业、企业创造一种新的模式,学生的实习实践既可以为他们创造效益,又有利于我们学校人才培养,双方得益,形成良性互动。”


“我们临港的同学们到市中心实习不容易。”王宏舟说,希望得到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的支撑,让参与企业实习实践的大学生们有相应的生活保障、保险保障。“特别是让远郊学校的同学们能有更多的机会。”


王宏舟认为,当学生的实习实践纳入到就业支持体系中之后,大学生寒暑假或者周末都能有学习实践的系统性安排,就不会懒就业、缓就业了,而是水到渠成。


政府出台激励政策,让企业更愿意打开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合法权益,让大学生们安心实习;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顺畅地走出校园……如此搭建好大学生实习支撑体系,才能让同学们更加从容迈稳就业第一步。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灵活就业纠纷多且难解!民进上海市...

学者建议跟踪大学生毕业后半年以上...

助力毕业生就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