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服务阵地建到人才身边!徐汇打造国际人才港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3-03-15 16:00

摘要: 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如何回应人才需求,提供“点菜式”“一站式”“网购式”服务?

近期发布的《上海市徐汇区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行动方案6.0》在提升人才服务能级方面提出,要依托西岸智塔等人才密集地带,深化党群服务+人才服务双站点,提升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建设。


为何西岸滨江能成为徐汇区“一中心四高地”的人才港服务体系的首个试点区?


精准调研,回应人才所需


“人才和产业是双向驱动的,人才到哪里,说不定就能带动一个企业、一个项目的落地,甚至一个产业的发展。”徐汇区人才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院士组建的上海期智研究院的入驻,带动了一批人才和企业来到西岸智塔——微软、华为、阿里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都汇聚于此。


徐汇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对西岸智塔内3000余名白领调研发现,居住、继续深造和社交是青年人才最迫切的三项需求。放眼整个滨江功能片区,未来,这里将迎来260万方、70幢商务楼宇和近10万白领,如何服务人才和凝聚人才成为重点课题。


为此,徐汇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将服务搬到了楼内,在寸土寸金的西岸智塔拿出2200平方米建立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通过需求调研进行“点菜式”服务,集成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主动上门为重点企业送上“网购式”服务:一方面会同区商务委、区科委、区人社局、区房管局、徐汇中心医院等单位提供人才落户安居服务、知识产权项目咨询、健康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楼内空间和周边资源,邀请姚期智院士等顶尖人才前来分享交流


据统计,仅自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共举办了8场高层次人才研修班、3场政策宣讲沙龙、3场午间音乐会和50场交流、互动,回应了人才需求。


图为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内的云医院


筑巢引凤,满足英才首要需求


徐汇是首个实施租房补贴和人才公寓并行政策的中心城区,目前已推出5000多套人才公寓。国际人才港紧紧围绕“住有所居、职住平衡”服务理念,以楼宇企业人才落户安居需求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市、区两级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等政策资源与重点企业有效链接。


去年2月,中国能建上海总部基地落地徐汇,60名员工来到上海办公,其中大部分人已在外地安家、置业。来到上海后,居住问题并没有成为他们的困扰。他们入住了位于龙南佳苑的人才公寓,与来自徐汇滨江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2300余名青年人共同生活于此;符合条件的21名员工已在区人社局的帮助下,实现落户。


“我们到上海来考察了很多地方,最后还是选择了徐汇。”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东区域总部业务主管容堃说,希望以此为起点,让更多能建旗下企业进入徐汇、进入上海。如果说中国能建看重徐汇区的金融实力、区位条件等发展总部经济的硬实力,那么贴心的人才政策、优质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教育资源等软实力更能让人才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从而愿意扎根上海。


一网通办,让人才少跑路


“原来我们要跑到行政服务中心去办理业务,现在我们下楼就能预约办理,甚至可以上门服务。”作为首批入驻智塔的企业之一,上海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行政人资部总经理吉祥喆深感人才港的建设为企业带来的便利。


同样得益于“一网通办”的人才服务,能少跑几趟路的还有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高级经理覃晓芮。她正在“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为公司新聘用的一位外籍高管咨询办理工作许可需要哪些材料。窗口工作人员告诉她,这位高管符合A类工作许可证申请条件,可直接在“单一窗口”办理来沪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两个证件。原本至少需要跑两次、花费17天的审批流程,如今只需要7个工作日,所需递交的材料也相应减少。


图为覃晓芮在“单一窗口”进行咨询


2020年,徐汇区率先在全市启用首个区级“单一窗口”,如今这个外国专家服务窗口也被搬进了楼宇和园区,在西岸智塔和漕河泾开发区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和人才提供零距离服务。


覃晓芮表示,公司研发序列的高管近90%为外籍博士,“单一窗口”简化了为外籍人才办理许可证的流程,减少了外籍人才跑动的次数和距离,对他们工作安排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此外,疫情后,徐汇区积极推进“不见面”审批制度。除新办业务需要外籍员工亲自到场审核材料真实性外,办理工作许可延期、注销等事项实现了全程网办,为企业留才、用才发挥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徐汇区人才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将在漕开发、徐家汇、华之门等重点区域拓展人才港布局,布点成网,为人才提供精准服务;同时还将探索引进人力资源市场化机构,帮助用人单位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

摄 影:于玘珺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9成是硕博!16万海归在沪创业工...

首页

顶部